香港新聞網8月18日電(編輯 馬華)北京時間8月16日,中國長城汽車巴西伊拉塞馬波利斯工廠正式竣工投產,巴西總統盧拉等政要共同見證這一時刻——這座由奔馳舊廠改造的基地,不僅能生產混動、插電混動車型,還依託105家本地供應商輻射拉美多國。

巴西總統盧拉見證長城汽車巴西工廠竣工投產。(長城汽車巴西供圖)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達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出口與本地化生產的雙軌并行,正推動中國汽車在全球市場加速“破圈”,其背後的競爭力密碼值得深挖。
產品力的“精準破局”,是中國汽車贏得海外市場的核心根基。在新能源賽道上,中國車企已形成技術代差優勢,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占出口總量超30%,墨西哥、比利時等市場占比更是突破50%。據報道,比亞迪上半年海外銷量超47萬輛,同比激增132%,在意大利、日本等特斯拉深耕市場實現趕超。
長城汽車針對巴西79.1%的靈活燃料需求,研發“乙醇插電混動系統”,還被納入當地新能源技術標準草案,從 “技術跟隨者” 躍陞為 “規則制定者”。
不僅如此,產品適配性更顯“本土化智慧”。在阿聯酋,中國車企強化車型空調散熱性能、推出沙漠模式專屬配置。在墨西哥,針對消費者對皮卡車的偏好,加裝越野套件提升通過性,這些細節讓中國汽車快速“圈粉”當地用戶。

8月5日,裝載著出口汽車的汽車運輸船從山東港口煙台港起航。新華社圖片
出口與本地化生產的雙軌布局,則實現了“廣度覆蓋”與“深度扎根”的協同。出口模式以靈活度搶佔市場,2025 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目的地前三位——墨西哥(23.45萬輛)、阿聯酋(21.43萬輛)、俄羅斯(17.10萬輛),均通過出口快速滲透,名爵、奇瑞等中國品牌憑藉親民價格與服務優勢,在墨西哥實現超八成本土消化。
而本地化生產則成為破解貿易壁壘、降低成本的關鍵。長安汽車泰國羅勇工廠投產,輻射東南亞市場;廣汽印尼智慧工廠產能從2萬輛逐步擴至5萬輛,推動“銷售+能源服務”雙軌落地。
長城巴西工廠作為其全球第三大全工藝製造中心,初期年產能5萬輛,讓哈弗H6 GT等車型直接駛入拉美家庭。這種“出口補空白、本地固根基”的模式,讓中國汽車在應對俄羅斯上調報廢稅、歐美關稅壁壘時更具韌性。
產業鏈的全球協同,為雙軌模式提供堅實支撐。中國汽車出海早已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整車、零部件、服務的全鏈條出海。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企業在海外建廠,能鏈智電、特銳德布局歐洲、東南亞充電網絡。

2024年1月26日,在匈牙利比奧托爾巴吉,員工在蔚來能源歐洲工廠工作。新華社圖片
長城巴西工廠依託聖保羅汽車產業帶,聯動105家本地供應商;比亞迪匈牙利工廠預計2025年底投產,將推出12款新能源車型,實現“本土生產+區域輻射”。
這種協同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更讓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的響應速度顯著提升——廣汽在泰國開設電池服務中心,小鵬汽車通過“直營+代理”等多元模式覆蓋歐洲90%市場,售後網絡的快速響應讓消費者感受到“被重視”。
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出海”,中國汽車正完成從“走出去”到“融進去”的跨越。長城汽車通過贊助社區足球賽、設立中文學習班,從“外來投資者”變為“社區一份子”。

2024年10月14日,人們在法國巴黎凡爾賽門展覽中心舉行的2024巴黎車展媒體開放日上參觀比亞迪展台。新華社資料圖
小鵬汽車在歐洲4萬歐元以上中高端純電市場奪冠,打破中國汽車“低價標籤”。
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含本地生產)預計達140萬輛,拉美、東盟等區域將成重點戰場。
正如汽車行業分析師劉志超所言,中國汽車憑藉技術優勢與雙軌布局,正在全球汽車產業轉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而這種“出口拓疆、本地扎根”的模式,也將為全球汽車產業綠色發展注入“中國動能”。(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84387&channel=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