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0日電(記者 吳一帆)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這座依憑明清帝王宮苑而建的公眾博物院,如今已是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保育與傳播的殿堂。

圖為遊客在北京故宮遊玩(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這裡“天工匠心——寧壽宮花園的歷史與守護”“百年守護——從紫禁城到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南遷紀念展”三個展覽正訴說過去百年間的“國寶”守護故事,當天一如既往吸引了絡繹不絕的參觀遊客。而這看似尋常的一日,也是故宮博物院籌備充足展示給全世界參觀者的嶄新一天。
故宮位於北京老城區中軸線中心處,是世界上規模大、保存完整的木結構宮殿建築群,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於此。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故宮作為封建王朝皇宮的歷史就此終結。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乾清門內舉行開幕典禮。清室善後委員會通電各界,宣布故宮博物院成立。對於這片過去500餘年來黎民百姓無緣踏足的宮苑式宏偉建築,這是歷史性的變革時刻。據當時報載,故宮開放第 一天,北京城萬人空巷,交通為之堵塞,人們爭相湧入故宮,想一睹皇帝“家裡”模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中國東北,並進逼華北。為保全故宮內所藏珍貴文物,吳瀛等故宮人開始護送文物南遷。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故宮人攜近兩萬箱文物南遷避敵。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今北京)收復,中華民國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
1946年,故宮博物院開始將抗戰時期藏於四川的文物運回南京分院,這一文物“東歸”歷程歷時兩年,共將超1.6萬箱文物全部安全運抵南京。此後,部分文物隨南京國民黨政權遷往台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自南京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文物,2000餘箱委託南京博物院保管。
戰火硝煙彌散之後,大半個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文博事業欣欣尚榮,建立起了科學完整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及展示傳播體系。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更是牢牢把握時代脈搏,運用數字技術等,大幅提升了故宮文化的傳播力。
譬如,《故宮日曆》是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讀本,日曆標識每一日的頁面同時展示一件故宮文物,出版十餘年來,已成為廣受歡迎的文創品牌。2022年,《故宮日曆》開始引入AR(增強現實)技術,讀者掃描日曆中帶有AR標識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文物圖片的立體呈現,或是古畫“動”起來。增添閱讀生趣的同時,也增強了文物科普效果。
又如,故宮博物院上線了展示平台“數字多寶閣”“故宮名畫記”、微信小程序“故宮博物院”、App產品“每日故宮”“紫禁城365”等,讓世界每個角落的文物愛好者都可以線上領略故宮珍藏的魅力,或激蕩起想親自來中國、來故宮看一看的嚮往之情。(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32145&channel=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