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30日電(記者 崔隽)“你可以拒絕我,但是請你不要拒絕美味”“如果不及時吃,導致雞排不脆,我將停止對你的售賣”“要做就做到位,不到位我是不會原諒自己的”“你值得擁有這世 界上任何美好的東西,包括我的雞柳雞排在內”……
以上“雞排語錄”來自近火遍全網的江西景德鎮“雞排主理人”李俊永。熱情真誠的服務、頻出金句的脫口秀式表達和忙中有序的“主理人”氣場,讓他在短時間內收穫數十萬線上粉絲,他的線下攤位前也已排出幾百米長隊,各地遊客紛紛前來光顧。
“雞排主理人”的爆紅為觀察消費心態變化提供了一個切口。同時,在素人網紅曇花一現的常態下,網紅個體和文旅部門如何“接流量”,讓流量變“留量”,也值得持續關注。

忙碌的“雞排哥”李俊永。(圖源:九派新聞)
“雞排裡的人情味”
每天下午三點半,李俊永和他的雞排小攤會準時出現在景德鎮五中附近。在他的攤位前,笑聲總是少不了的。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自己的說話方式是和顧客的交流中自然產生的。“我只是想吸引顧客注意力,讓他們覺得等待時間并不漫長,相對短暫,而且是一種快樂的購物體驗。”他希望能和顧客產生一種互動。“你的產品質量是一回事,你怎麼銷售又是另一門學問。只有和顧客交流,你才能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
一份平價雞排裡的人情味和情緒價值,是“雞排哥”爆火的重要原因。李俊永經常和顧客聊家常、開玩笑,嬉笑之間能清楚記住回頭客的口味。他還為自己的小攤制定了特別售賣規則:四點半後不接待散客,只賣給學生,定價便宜1元。“跟學生的放學之約不能破”,寧願放棄多賺一筆,每天也要準時轉場到校門口。雞排不小心掉到桌上,直接免單。收攤時剩下的雞排,會隨手遞給陌生人。
李俊永的招牌上寫著“回頭客”三個字。有記者問他緣由,他說:“就是做品牌、做口碑、做服務,說白了就是以真心換真心,你對別人真誠付出,別人也會真心對你。真誠是很重要的,始終不要去欺騙顧客。因為錢是在顧客口袋裡的,他是有選擇權的。”
李俊永今年48歲,這是他賣雞排的第九年。此前他從技校畢業,在陶瓷廠上過班,後來改革下崗,去做了三年厨師。在那之後,因為孩子出生,生活壓力增加,他才開始做小吃。前後做過土家醬香餅、雞蛋餅、菜餅等。
他之所以被網友稱作“雞排主理人”,還有一個原因是,人們被他“干一行、敬一行、愛一行”的工作態度打動。
前段時間,“主理人”一度成為帶有諷刺意味的網絡詞彙,代指一批喜歡大談品味和理念、販賣“潮流”“高貴感”的店主。他們自稱“咖啡主理人”“酒館主理人”“潮牌主理人”,總是帶著以自我為中心的傲慢和教育消費者的立場。而“雞排哥”的走紅還原了“主理人”的本義。看到他對待自己的小攤事業總是認真負責、充滿幹勁,對顧客總是熱情真誠,有網友評論:這才是主理人應該有的樣子。
“雞排主理人”展示強大控場力也成為李俊永傳播熱度高的視頻切片。面對攤位大排長龍的情況,李俊永毫不慌亂,大手一揮,快速整理好雞排出鍋順序:“做完你的我做你的,做完你的再做你的,我心裡有數,我的控場能力是非常強的,這種局面不會失控。”就是這個場面成了網友二次創作的經典素材。在網友生產的無數“梗圖”中,“雞排哥”的視角變換為被催稿的媒體人、面臨不同學科作業的學生、身負多線程任務的打工人,以調侃形式表現人們日常工作的快節奏、對工作交付質量的高追求和在工作主場強大的控場能力。“‘雞排哥’演我的工作狀態”衝上熱門話題。
還有人因為被“雞排主理人”的敬業打動,專門跑去請教他:“怎麼才能擁有跟你一樣的工作熱情?”李俊永手裡的活兒忙個不停,中間抬起頭看向提問者,認真回答說:“首 先要找到自己熱愛的專業,既然選擇了那個專業和行業,那麼你就認認真真地做下去,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失敗。”評論區裡有人留言:“平時聽不了雞湯,但他真誠得讓人佩服。”
流量和“留量”
“雞排哥”出圈後,對於如何接住流量,當地政府部門迅速反應和行動。
據媒體報道,當地城管部門已經為雞排哥成立了2一4人的工作專班,維持現場秩序,“十一”期間專班人手可能還會增加。此外,他們還要在國慶假期前召開會議,專門討論假期期間對於“雞排哥”的保障,包括如何引導保障外地遊客有序購買雞排等。
9月28日,“雞排哥”獲邀在江西景德鎮文旅推廣座談會上發言。“馬上就是國慶了,我們工作的重心,嚴格把控食品的安全,把控衛生問題。”在視頻下,有網友評論“將6元雞排講出了6億項目的氣魄”,也有人稱“希望給雞排哥國慶假期期間安排幾位義工”。景德鎮文旅回復稱:“安排了安排了,志願者設備工服什麼的都安排在路上了。”
當晚,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官方賬號發視頻稱,授予“雞排哥”李俊永“景德鎮文旅推介官”稱號,并頒發了榮譽證書。
對於國慶的客流考驗,李俊永說:“客流量大,你怎樣才能盡可能地縮短顧客等待的時間,讓每位顧客來得高興,回去也高興,這是我必須要考慮的。接待的能力,我一定是有的。你現在認為,好像到了國慶會有點忙,其實忙是對我工作的認可。”
近年來,素人爆火并不罕見,此前就有南京“手衝咖啡”阿姨和理髮師曉華等。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講師董晨宇專門研究社交媒體人際關係,他曾對媒體表示,素人網紅很難有可複製性的事後推演。“它火肯定是有道理的,其中有一些非必要、非充分條件——不是說必須有這些條件才會火,也不是說有了這些條件就一定會火。但它們可能有一些符號性意義。”
爆紅節點具有不可預測性,爆紅後的流量想要轉化為“留量”也需面對重重考驗。很多爆款靠新奇、笑點和情緒投射得以傳播,但受眾很快審美疲勞。另外,素人通常靠偶然場景成名,缺少可持續內容生產體系或商業化路徑。
從城市文旅角度來看,遊客或許會因網紅而來,卻因現實體驗不好,失望而去,甚至在網上留下負面評價。這種“高開低走”的反差并不鮮見,終也會損害城市口碑。
如何讓流量轉化為“留量”,越來越多的共識聚焦於“功夫要下在日常裡”。文旅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終究在於常態化的積澱與建設,例如完善的基礎設施、合理的旅遊動線、規範的市場監管、友好的公共服務。理想的狀態是,以網紅吸引初始關注,以優質的日常體驗和旅遊產業鏈將“流量”轉化為“留量”。
這樣的道理,“雞排哥”也懂得。面對暴漲的人氣,他拒絕了連鎖加盟,也暫時沒有直播帶貨的打算,他想堅持“小攤初心”,專注服務學生和顧客。他還公佈了雞排製作過程,表示“不存在任何的科技與狠活”。
當媒體問他:“如果有一天顧客沒有那麼多了,你會感到失落嗎?”他回答道:“那也還是回到了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人呐,也不能對自己要求太高了。人多的時候,我們努力去接待,人少的時候,起碼也跟我日常的工作是一樣的……我不在乎這三天五天是否賺到錢。我在乎的是後面的365天,我要的是細水長流。這種持續高關注度,并不是對我本人,也許是對這整個城市。網絡流量掉與不掉,反正我自己不會去特意思考那個事情,我還是做好分內的事。”(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24794&channel=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