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部分

每年減少2500噸碳排放 全球首個“超階零碳大樓”落地青島

2025-08-26

香港新聞網8月25日電(馮秋榆) 8月24日,全球首個超階零碳大樓在山東青島正式啟用,標誌著中國在零碳建築方面取得新進展。之所以叫“超階”,是指除了光伏發電外,大樓還通過梯次儲能電池及新能源汽車放電,實現了100%的綠能替代,每年減少近2500噸碳排放,成為我國推動“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的重要實踐。

“為了地球的明天,人們開始向風、光、水取電。而如何讓新能源電得以低成本儲存,按需索取、可管可控,如何支撐大規模新能源車發展,又如何讓‘新能源車’充上‘新能源電’?成為人類駕馭電能歷史進程中的新課題。”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于德翔8月25日在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零碳大樓”的核心——充電網將成為支撐大規模電動汽車充電的新型基礎設施,截至目前,特來電通過充電網已實現累計碳減排5215萬噸,節油量226億升。

全球首個“超階零碳大樓”(圖源:採訪對象供圖)


全球首個超階零碳大樓:100%綠電的自給自足


德翔介紹,超階零碳大樓是特來電的總部,於2023年5月開工建設,2025年3月整體竣工,建築面積約4.3萬平方米,共有23層辦公區,日均用電量約6000度。該棟建築東、西、南三個外立面均安裝了建築一體化的光伏玻璃幕牆,可將吸收的太陽能轉化為源源不斷的電能,日發電量達1500度,僅光伏一項就可滿足整棟建築約25%的用電需求,年減碳量近500噸。

“不僅如此,該棟建築還實現了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大樓底部安裝有14塊退役的汽車動力電池,這些電池每日完成一充一放循環,既可吸納光伏發電盈餘,也可以在電網深谷時段以0.22元/度的低價儲存未被消納的清潔電力,供用電高峰期或雨天陰天使用,有效調整用電負荷。”

德翔介紹,這些“隱藏能源”在充放電的過程中會實時對電池進行監測,一旦發生熱失控,掛鈎便自動脫扣,電池也會掉到正下方的水池中,與其他的動力電池形成隔絕,保證整個儲能系統的安全和正常運行。


新能源汽車給大樓反向供電 車主享差價收益


記者採訪了解到,“零碳大樓”的另一項“黑科技”在於智能停車系統的“反向供電”。當車輛停穩後,充放電機器人就會進行自動鏈接,每天只需要300輛車為大樓各提供10度電,就可以為大樓解決近一半的能耗,參與“反向供電”的車主還可以享受每度電差價1.2元的收益。除青島“零碳大樓”外,特來電位於成都、保定等地的 “反向供電” 試點項目也已落地,車主通過峰谷電價差可獲得額外收益。

國網智慧車聯網技術有限公司移動儲能高級經理王明才介紹,目前國內電池能够支持50萬公里的續航,“私家車平均20萬公里就足够了,所以還有相當大的富余容量可以去用作雙向充放電應用。”

德翔介紹:“在我們眼里,每一台新能源車,也是一台移動的儲能設備,而新能源車退役下來的電池,也仍然有80%的儲能價值。當新能源車形成規模,新能源電就可以被大規模儲存,在充電網的統一調度下,新能源車何時充電,充多少電就可以有序調配,從而合理避開用電高峰。新能源車中富余的電量還可以反向放電給配電網,一充一放,削峰填谷,在充電網的支撐下,低谷充電、高峰賣電、開車滿電,新能源車充電甚至可以賺錢。”

此外,每次充放電的過程,也是一次電池體檢的過程,在手機APP上可以看到新能源車電池的健康數據。當電壓、電流、溫度等指標不符合大數據庫內同款電池的綜合指標時,就會在29秒內將車移動到安全的位置,并根據電池熱失控程度對車輛進行梯級浸沒,避免危險發生。


未來:充電網將鏈接千萬輛新能源車


此外,這座“零碳大樓”內還安裝了近24000個微小傳感器,替代了室內的傳統開關,實現人與大樓內燈光、空調、電梯等全自動交互——通過掃描人臉便可以實時感知員工需要去的樓層,并立刻安排近的電梯對員工進行接駁;當員工來到辦公區時,燈和空調會自動打開,離開後也會自動關閉,有效實現節能減排。通過數字化大幅度降低大樓的投資成本,接近20%到30%,運營效率提高30%,用能成本也節約大概30%。

“綠電的消納,讓我們大概每年能減少2500噸的碳排放,超階零碳大樓不僅是一座建築,更是一個完整的能源生態系統。” 德翔對香港新聞網表示,充電網是和車輛、電池、能源、用戶的一種深度鏈接。“特來電有79.2萬個充電終端,註册用戶4400多萬,累積了14PB的工業大數據。這些來自於車輛和電池的大數據,將構建成集合了充電網+微電網+儲能網的虛擬電廠,讓新能源電得以調度和交易。”(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90565&channel=2808

推荐文章
  • upload/20240425110049.png

    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平宜: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张阿姨”

  • upload/20240425105907.png

    大陆民俗火“出圈”,台湾舆论:创新传承展现旺盛生命力

  • upload/20240425105922.png

    台南这艘百年“王船”找到根了→

热门文章
© 2025 臺海新觀察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taihaifocu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