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31日電(記者 梁嘉軒)香港是全球預期壽命長的地區,女性平均壽命為87.9歲,男性為82.5歲。與此相對應的是,老齡化成為香港面臨的一大挑戰。目前,65歲或以上的長者站香港總人口逾兩成。按照推算,這個年齡組別到2046年將增至275萬人,佔全港總人口逾三分之一。預計在2050年香港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程度高的城市之一。人口老化對香港的社會福利、經濟、退休生活保障及醫療護理服務造成壓力。在港人北上趨勢下,港府推進大灣區香港長者養老院舍,也有港人考慮自購房北上安度晚年。
有見及此,香港新聞網團隊全方位深入,探索香港長者的養老取向,尤其在跨境養老上,記者團隊走訪多家養老院及居家養老配套機構,全方位了解港人“北上養老”的需求與趨勢。

對長者的照顧成為老齡化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每4個香港市民中就有1位長者
隨著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士踏入老年,以及市民的平均預期壽命持續上升,香港長者人口比例越來越大。據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去年全港6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升至23.9%,即接近每4個港人便有1名長者。據立法會研究刊物顯示,香港長者人口達170萬。
正如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香港的長者一般採取居家養老的方案。記者以“香港養老”作為關鍵詞,在某主流搜索引擎抓取數據,並使用人工智能(AI)大語言模型(LLM)進行分析,發現關於居家養老的結果佔88.9%,而院舍或機構養老則僅佔11.1%。
據悉,不少香港中產或以上的市民都會聘請外籍傭工,在外傭中介網站上,照顧老人、兒童及寵物是最常見的分類。這一部分外傭主要來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等地。記者注意到,有外傭中介機構標明能提供具醫療資質或相關工作經驗的外傭,如曾任當地醫院護士等。據悉,有初生兒或老人招呼需求的家庭會願意花更高價格招聘她們。
養老宿位平均輪候時間12-16個月
不過記者採訪的過程中,發現一部分並不是因為“不想住養老院”,而是“住不上養老院”。部分老人不喜歡“家裏有外人”的感覺;也有一部分來自子女的擔憂,希望父母可以在醫療水平等安全要素更為齊全的養老設施生活。其中,有院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不少長者會容易產生“東西被偷”或相關的擔憂。

圖源: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
然而,香港的安老院舍服務數量極其有限。根據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數據,香港共有約8萬個安老院舍照顧服務宿位,其中逾4.6萬個為非資助宿位,其中約4萬個由私營安老院提供。
根據現行入住香港受資助安老宿位的相關政策,其對象一般為年齡達65歲或以上,由於個人、社會、健康及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在家中居住的長者。而年齡介乎60至64歲之間的人士亦可提出申請,但須證實確有需要接受住宿照顧。

圖源:香港特區政府社會福利署
記者查閱了香港特區政府統計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分別有14928人和2106人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和資助護養院宿位,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19個月和8個月。記者在香港一家社福機構轄下的養老院進行採訪時,發現不少長者因為進入耄耋之年,或摔倒至腰椎受傷,才能獲院舍“錄取”。
定居廣東省的香港長者約10萬人
部分長者則轉投內地院舍。通過上述在搜索引擎所採集的數據,LLM為記者分析出“跨境養老/北上養老”這組關鍵詞佔17.3%的搜索結果,僅次於包含強積金、香港年金等的“退休保障/老年收入”關鍵詞組。
據社會福利署的政策介紹,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自2014年6月開始推行,並在2020年1月將試驗計劃恆常化。現名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為正在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並有意在內地養老的長者提供多一個資助服務的選擇。自2023年7月28日起,社署擴大受惠長者範圍,除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外,也包括輪候資助護養院宿位的長者。
不過,即使轉換環境,長者也未必想繼續在院舍度過晚年。據記者抓取的數據,在“跨境養老/北上養老”17.3%的檢索結果中,居家養老佔跨境養老中的66.7%。據悉,不少香港長者小時候就在內地生活,縱然“兒童相見不相識”,但也會選擇返鄉居家養老。
香港立法會數據顯示,過去10年間,定居廣東省的65歲及以上香港長者居民總數,急增40.5%至 2024年年中的99600人的紀錄高位,佔本港170萬長者人口約6%。
香港長者的跨境養老正從“無奈之選”到“主動擁抱”,吸引他們的是什麼?敬請關注我們的後續報道。(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68908&channel=5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