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專題

台社論:“抗中保台”此路不通,民眾期待兩岸和平

2025-07-31

香港新聞網7月30日電(編輯 張依珊)首輪“大罷免”失敗,台灣社會出現各種民進黨“抗中保台”牌失效的討論。有評論指出,台灣民意期待兩岸和平,“抗中保台”已此路不通,台灣“朝野”應謙卑解讀,為良好的兩岸關係各展其長。

圖為台灣街頭,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台灣《聯合報》30日社論指出,“大罷免”全軍覆沒,台灣民意清晰否定了賴清德的“抗中保台”路線,賴清德若不調整施政路線,必將越陷越深,把台灣帶向內耗的深淵。

社論批評,賴清德的“抗中”路線,隨著“大罷免”的推進,從“新兩國論”到“賴十七條”,以“反滲透”為由限縮兩岸交流,抵制陸配和陸客,一路把路越走越窄。這樣的操作,讓廣大台灣民眾認為社會突然由和平安定墜入危機四伏,從而感到惴惴不安。台灣民眾憂心的是,台灣的民主自由正不斷受到賴當局以“抗中保台”為藉口加深管制與限縮,且毫無止境地席捲而來。

社論進一步指出,近兩年來,台灣的兵役被迫延長,宮廟要被徵調為彈藥庫,還有“漢光演習”把“城鎮戰”拉進台灣民眾生活的社區。台灣民眾困惑的是,賴當局真的在強化“社會韌性”?或只是在加強販售“芒果乾”(諧音“亡國感”),以利“大罷免”圍剿“在野黨”?賴清德若心繫百姓,他為何在天災中袖手旁觀,要求農村老弱自己爬上屋頂去補漏?為何口口聲聲強化韌性的“黑熊”,遇到救災卻閃得遠遠的?

“抗中保台”路線的失敗,對賴清德是一記重擊,民眾不再為“芒果乾”埋單。賴清德如果想一新社會耳目延續“執政”,必須修正路線,設法恢復與大陸的和平交流。如果對外宣稱“抗中”,對內卻犧牲台灣民眾的言論和行動自由;一方面強調“保台”,一方面又讓社會陷於猜忌、仇恨,如此矛盾的政策無論如何是走不通的。

社論還提醒,歷經“大罷免”後的再生,國民黨亟須重新找出一條可行的兩岸路線。藍營要勇敢與年輕世代溝通對話,爭取民意支持從“文化認同”出發的交流路線。藍白要借鏡國際趨勢,爭取年輕人支持兩岸交流發展。

“謊話講多了,不見得會變成真理,民進黨鋪天蓋地‘抗中保台’的文宣,反而造成自己誤判選情。”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黃齊元在台灣“中時新聞網”發表的評論指出,這次“大罷免”是台灣民意的最好展現,大部分群眾雖然表面沉默,但以實際行動證明不支持兩岸分化對立的立場。

黃齊元認為,民進黨不會改變“抗中”“仇中”政策,台灣未來仍然很可能陷入持續空轉、“朝野”對立的僵局。但他呼籲台灣民眾至少要能認清現實,拋棄“抗中”迷思,要從“備戰”走向“備和”。

今年年初,民進黨藉助側翼團體,正式發動對國民黨“立委”的全面罷免行動。歷經數月,共有31名國民黨經區域選舉當選的“立委”罷免成案,選區遍及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桃園市等9個縣市,分兩批於7月26日及8月23日投票。7月26日,針對24席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舉行投票,當晚7時,24名國民黨“立委”及高虹安均宣布“罷免不通過”,“大罷免大失敗”。

長期關注台灣政局的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表示,罷免結果象徵著民進黨自2014年以來積累的政治優勢可能就此終結,也間接證實了民進黨所依賴的“抗中保台”路線已出現疲態,特別是在年輕選民群體中,對民進黨提出質疑的聲浪日益高漲。

對於此次台灣“大罷免”結果,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今天表示,民進黨在7月26日投票慘敗,充分表明其“抗中謀獨”違背島內主流民意,被廣大台灣同胞所唾棄。(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68033&channel=2805


推荐文章
  • upload/20240425110049.png

    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平宜: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张阿姨”

  • upload/20240425105907.png

    大陆民俗火“出圈”,台湾舆论:创新传承展现旺盛生命力

  • upload/20240425105922.png

    台南这艘百年“王船”找到根了→

热门文章
© 2025 臺海新觀察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taihaifocu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