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7月20日電 題:港中大教授首創內鏡手術機器人治癌
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
香港近年創科氛圍濃厚,越來越多大學初創團隊跑出,成績亮眼。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郭嘉威創辦的巧捷力醫療科技,發明了全球首創的全柔性雙臂內鏡手術機器人系統,成功為8名患者徹底切除膀胱腫瘤。這套源自香港的醫療標準,未來或有望成為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標杆。
隨著微創手術需求增加,去年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價值為182.8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將達607.6億美元。
曾在英美留學工作7年的郭嘉威一直看好手術機器人的潛力,2014年決定回流香港,就是為了將技術研發從校園內帶到生產線上,真正應用到手術場景,幫助病人。“當時看到大灣區內地城市有很強大的生產鏈和空間,能作為科研人的後盾。”
巧捷力手術機械人從構思、研發,到生產、應用的路走了十年。郭嘉威深深體會到做學術和創業的區別,“學術論文往往將最好或者最平均的一面講給讀者聽。但當產品真的用在病人身上,我們一定要知道它在哪些情況下會表現不佳,要做風險管理,這是學術空間裡大家鮮少討論的。”
中大醫學院去年12月利用巧捷力的手術機械人,進行了全球首個機器人輔助“經尿道膀胱腫瘤整塊切除術”(ERBT),兩隻直徑僅2.8至3.5毫米的柔軟機械臂經內窺鏡進入人體,醫生運用操作桿遙距控制機械臂,進行無創手術切割腫瘤,可避免膀胱壁穿破和出血,大大減低併發症及腫瘤殘留的復發風險。
把機械人做得夠小夠靈活,是技術難點。要兼容不同醫院用的內窺鏡、應用於不同專科手術,盡量減低成本,則是商業化的考量。郭嘉威經歷多次“微調”,才摸索出一條走得通的路。
他笑稱,這是學術人做產品的優勢,去鑽研“不可能的任務”。未來預計還可拓展到消化道、子宮、膽管疾病等其他需要高精準度及低創傷性的治療範疇,並進一步結合人工智能,提升手術效率。
巧捷力目前落戶香港和廣州,香港專注研發,廣州則負責生產。郭嘉威說,內地多年來擁有醫療材料領域的主導優勢,既能把價格“打下來”,又能確保地緣政治環境下的供應鏈穩定。
手術機器人正申請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及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認證,獲批後便可在內地和海外銷售和應用。郭嘉威指,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內鏡手術機器人出現。希望這款來自香港的產品可以成為先驅,確立臨床審批的制度標準。(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58784&channel=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