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圍繞香港3年“破繭成蝶”的熱議層出不窮、反響熱烈,特別是港澳平重磅文章《堅定篤行團結奮進──寫在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之際》,對香港3年的改革發展給予高度肯定,具有“千錘打鑼,一錘定音”的效果。這令筆者回憶起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央領導對港澳發展的關愛和期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參加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與全體港澳委員共商國是時提出四點希望: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的重要方向;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港澳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機遇;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維護國家安全的底線與要求。落實“四點希望”,需要凝心聚力,以改革精神重塑發展格局。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今年兩會期間看望港澳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時指出,希望港澳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他強調,推進港澳高質量發展,港澳社會各界都是“局中人”、要當“運動員”、爭做“引領者”。扮好“三個角色”,需要社會各界堅持不懈、盡心盡力。
港澳平文章指出:“3年來,李家超行政長官帶領管治團隊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挑起香港當家人和治理香港第一責任人的重擔,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勇於擔當、銳意改革、積極進取,團結香港社會各界共同奮鬥,全面推動特區各項事業邁上新台階。”──這是客觀評價,也是充分肯定、高度讚揚。
李家超7月1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八周年酒會上的致辭中表示:“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不能做安逸的停滯者。”表明了進一步求變創新的堅定決心。
香港3年“破繭成蝶”,“當家人”功不可沒。時下,香港發展轉型處於關鍵時期,改革破局再攻堅,不僅需要“當家人”勇於擔當、主動作為,還需要社會各界各盡其責、各顯其能,上下齊心,左右配合,形成推動變革的巨大合力。
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是香港發展的受惠者,也理應成為香港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過往,香港應對各種困難挑戰時,大家是“同舟人”;現在,香港改革破局,大家都是“局中人”,應該同心同向,共膺擔當,任何人沒有把自己當成“局外人”的理由!
認清角色,都是“局中人”
時下,一提到“改革破局”,有些社會人士的第一反應是:這是政府的事情,是管治團隊的工作,要麼認為與己無關,不問不想也不說;要麼出了一點小力、提了幾條建議,就感覺讓其隨緣吧。下意識、潛意識裏都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
香港是我們的家,香港發生的一切,與每個人息息相關、休戚與共,特別是在重大變革面前,任何人不可能事不關己、置身事外。
以維護國家安全為例,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完善選舉條例,把“愛國者治港”落到了實處;重塑區議會,打通了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落實“23條立法”憲制責任,制定實施香港維護國家安全條例。這一系列變革,帶來的是國安港安、國安家好,特區政府集中精力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創未來,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解決了許多過去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香港社會“內耗”大大減少,凝聚力大大增強,每一位香港市民都分享了“安全紅利”。
再以“搶企業”為例。自2022年特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成立以來,已引進了84間從事前沿科技的重點企業,帶來約500億港元投資,創造超過2萬個職位。新增就業崗位僅是直接收益,這些企業對香港產業轉型升級將發揮重要作用,給香港帶來的間接效益更大、受惠的人士更多。
《獅子山下》唱到:“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這首歌之所以能風靡一時、流傳久遠,一個重要原因是揭示了“身份認同”:我們都是“同舟人”!
“同舟人”風雨兼程,榮辱與共;“局中人”利益共享,責任共擔。“同舟人”與“局中人”是我們的共同角色,理應櫛風沐雨、共襄大業。
主動作為,要當“運動員”
認清“局中人”的身份並不難,但也有人認清身份之後,下場當“運動員”的積極性不高,或興味索然,或意興闌珊;遇到改革事宜,口頭表態多,實際行動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對改革破局的認識不清。有人憂慮,改革意味着香港的制度和政策要作出翻天覆地的改變,“兩制”空間將被壓縮;有人擔心,改革是要徹底改變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上的角色,“強勢政府”將會窒息市場活力和社會活力;有人認為,改革會收緊香港居民的人權,改變香港國際化的特色。
其二,對改革破局的緊迫感不強。香港因港而生、因港而興,幾乎所有的支柱產業都與“口岸優勢”有關,由於佔據了好口岸,部分人習慣於“賺過路費”、“搵快錢”。然而,今天的世界已經變了,隨着互聯網經濟發展、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變革,以及以高鐵為代表的陸路交通的重新崛起,香港的“口岸優勢”雖然還在,卻面臨嚴峻挑戰。香港必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把“創科”打造成“新引擎”,這就需要大刀闊斧、雷厲風行地進行改革。然而,部分人士對此認識不深,缺少危機感、緊迫感。
其三,對改革破局的信心不足。解決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難度很大。比如,“住房難”不僅涉及到“用地難”,新建公屋還涉及噪音、交通、不同族群之間的融合,以及公屋供應量還影響房價升降,矛盾錯綜複雜。又比如,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涉及到規則規制的銜接,需要和大灣區城市一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在沒有路的地方闖出一條路。部分人士缺少底氣和勇氣。 其實,香港的改革是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進行,目標是鞏固提升香港的傳統優勢,培育香港新優勢,有人擔心壓縮“兩制”空間、窒息市場和社會活力、收緊人權等問題統統不存在。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洶湧,香港若一成不變,如同錯過互聯網經濟“風口”一樣,將會再次錯失創科發展的良機。至於如何看待改革遇到的困難,不妨品味一下李家超在“七·一”慶祝酒會致辭中引用的古語:“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不“下深水”,則無法成大業;不“摸實情”,則什麼都是空話。社會各界當好改革破局的“運動員”,不僅是責任所在,也是形勢所需!
奮勇當先,爭做“引領者”
推動改革破局,特區政府“牽頭抓總”,是“主推手”,但香港“小政府,大社會”、“小政府,大市場”的特徵明顯,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筆者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在大灣區調研時發現,粵港兩地工作對接出現一種現象:有不少政策措施,廣東執行力較強,香港執行力較弱。究其原因,廣東一方是政府部門抓落實,香港一方是行業協會抓落實。大灣區建設涉及的改革事項很多,如果長期這樣下去,改革破局步履維艱、荊天棘地。
香港擁有為數眾多的行業協會、社團組織、諮詢機構,以及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大集團,大家都應圍繞政府提出的改革目標,爭做改革破局的“引領者”。為此,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其一,政府發揮好統籌協調職能。在推進重大改革時,政府不僅要向社會各界做好解說工作,還應強化專業組織的聯繫功能,讓他們提前了解改革意圖、理解改革方案、明確改革重點,同時,把一些專業機制的職能擴大,給他們發揮作用創造有利條件。
其二,專業組織應打破“墨守成規”的慣性。部分專業組織將自己定位為“協調者”“服務者”,習慣於按部就班做事情,而缺少“引領者”“改革者”的意識,工作比較被動。改革破局,需要破舊立新,特別是要“立新在先”,專業組織的人士擁有深厚的專業背景,應以“行業領袖”的視野、思維和擔當精神來推進創新。
其三,大企業大集團應當“標桿”。無論是參與前海、河套合作平台建設,還是北部都會區開發;無論是做大“香港研發+深圳製造”,還是發展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無論是化解民生難題,還是推進文旅轉型升級,大企業大集團一舉一動,都可發揮帶動作用和示範效應,大企業大集團應率先爭做“引領者”,為改革破局注入正能量。
夏寶龍主任在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上的致辭中指出:“社會各界都要堅定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與特別行政區政府同頻共振,凝聚改革共識,創新改革舉措,共同實現香港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這是對香港社會各界寄予厚望。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3年“破繭蝶變”,香港魅力綻放;改革攻堅破難,各界共擔重任。只要我們步履鏗鏘、堅如磐石,同心同德、和衷共濟,必將再次書寫香江不朽名句!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46940&channel=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