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今

全球婦女峰會 |“她力量”:從實驗室、空間站到奧運賽場走出的中國女性

2025-10-14

香港新聞網10月13日電(記者 馮秋榆) 2025年10月13日至14日,全球婦女峰會在北京舉行,今年峰會的主題是“命運與共:加速婦女全面發展新進程”。 從實驗室到空間站再到各行各業,中國女性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科技工作者中女性占比達45.8%;互聯網領域創業者中,婦女超過一半;全國42.3%的法官是女性;2024年的巴黎奧運會,女運動員的數量為男性運動員的兩倍……中國女性力量跨越國界,正在全球舞台書寫的“她力量”。


世 界婦女事業迎來又一里程碑時刻


2024年3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結束後,女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前合影留念。(圖源:新華網)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北京世婦會)在北京舉行,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成為指導全球婦女事業的綱領性文件。30年後,國際輿論再次在中國聚焦促進全球性別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等議題,世 界婦女事業迎來又一里程碑時刻。

此次峰會召開之際,中國在女性教育上取得長足進步,《新時代中國推進婦女全面發展的實踐與成就》白皮書顯示:2024年高校在校生女性占比超過一半,約佔總就業人口的43%,女性平均預期壽命突破80.9歲,中國被世 界衛生組織列為婦幼健康高績效的10個國家之一。

“她們是翱翔九天的航天員,是活躍於科學前沿的研究者,是扎根社區的“小巷總理”,是奮戰在鄉村振興一線的基層幹部,是競技賽場上為國爭光的運動健將,是守護和平與發展的中國‘藍盔’……” 正如新華社評論所說,時代賦予每一位女性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遇,無數個“她”則用堅韌、智慧和擔當書寫奮鬥華章,擎起國家事業的半邊天,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巾幗力量。


中國首 位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屠呦呦: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 界的禮物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後留影。(圖源:新華社)


2015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市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現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 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時年已經85歲的屠呦呦以一貫的淡定自若說:“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獎團隊的嘉獎和鼓勵。”

由於16歲時得過非常嚴重的肺結核,屠呦呦對能夠治好自己的肺結核病的醫藥很感興趣。有了這個目標,她發奮學習,努力追回因患病而落後的學業,成功考進北京大學醫學院藥學系,專攻原產中藥的分類和從植物中提取分離的技術。60多年來,屠呦呦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此前,全球每年約有四億人次感染瘧疾,至少一百萬人因此喪命;青蒿素類藥物面世後,就算在瘧疾重災區如非洲,治癒率亦高達97%,為飽受瘧疾困擾的非洲國家帶來了新希望。

因為卓越的醫學貢獻,屠呦呦成為首位榮獲美國拉斯克醫學獎、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她也是首 名獲得國家高科學技術奬的女科學家。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把第31230號小行星命名為“屠呦呦星”,以表彰她對 全 球人類健康的貢 獻。


微笑劍後”江旻憓:全身心投入真正熱愛的事物


7月27日,江旻憓在頒獎儀式上展示金 牌。當日,在巴黎奧運會擊劍女子個人重劍金牌賽中,中國香港選手江旻憓奪得 冠 軍。(圖源:新華社)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香港著 名的女子重劍運動員江旻憓在女子個人重劍項目中頂住了法國主場觀眾的施加的巨大壓力,為中國香港奧運代表團贏得歷史上首 枚女子擊劍獎牌。她曾多次排名世界第 一,是香港首 位贏得世界盃、大獎賽和奧 運 冠 軍的女劍手,無愧“中國香港體育歷史的締造者之一”的稱號。

被譽為“微笑劍後”的江旻憓出生於1994年的江旻憓曾就讀於美國史丹佛大學,修讀國際關係學士學位,並持有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學位。在巴黎奧運會奪金後,她宣布退役,並加入香港賽馬會擔任對外事務經理助理,致力於體育發展。

香港正在經歷擊劍的黃金年代,江旻憓現在希望將精力放在激勵新一代上,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我希望孩子和觀眾能够看到我們對這項運動投入了多少激情和努力,并全身心地去投入我們真正熱愛的事物。即使我們沒有贏也沒有關係,要試著接受這個事實,并且每天仍然非常努力地去奮鬥。”


澳大教授莫昇萍:獲國際醫學影像大獎的首 位華人女科學家


莫昇萍教授和團隊的研究屢獲國際殊榮(圖源:每日頭條)


在2024年由澳門婦女聯合總會主辦的“乒出女性風采,共繪美好未來”圓桌論壇上,奧 運 冠 軍、乒乓球大滿貫得主鄧亞萍談到,澳門女性非常獨立,給她“特別強”的感覺。“這源於澳門女性接受到非常好的教育,包括傳統家庭、傳統文化教育以及西方教育,培育出具有內在堅強美,并融貫中西文化素養的中國典型女性。”

澳門大學副教授莫昇萍就是這樣一位澳門女性。作為澳門首位土生土長的醫學影像學者,2012年,她創立澳門首個生物醫學影像實驗室,憑藉對射線斷層成像與計算機斷層成像的設備、圖像重建和分析研究等的傑出貢獻,獲“第65屆北美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會年會SNMMI ”頒發2018年度“Tracy Lynn Faber Award”。該獎項旨在獎勵於醫學影像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女性研究者或專業人士,曾有哈佛、埃默里大學和範德堡大學的學者獲獎。莫升萍成為獲得此獎項的首位華人,為華人在此研究領域寫下新一頁。近期,她表示,“希望深化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進一步改良核醫學診斷和治療,改善巿民健康。”


台灣愛國女企業家馬愛珍:兩岸經濟文化發展“紅娘”


兩岸經濟文化發展“紅娘”馬愛珍(圖源:中評社)


中國國民黨中評委、中華婦女參政協會理事長、台灣女企業家協會創會理事長馬愛珍1941年生,河南省南陽市人,早在1988年,她就率團參訪大陸,擔當起兩岸經濟發展“紅娘”的角色,為兩岸經貿和文化教育、婦女交流穿針引線。她強烈反對國民黨提出的“親美遠陸”政策,認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親幫親,怎麼會請外人來制衡自家人?”儘管年事已高,她還是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祖國統一,看到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統一才是台灣2300萬人真正的福祉。”

1950年,9歲的馬愛珍跟隨當軍醫的父親落腳到台灣新竹,由於是隨國民黨殘部敗退到台灣,全家身無長物,連睡覺用的鋪蓋都沒有,後來只得撿拾稻草曬乾了用來充當鋪蓋,“居住的和乞丐沒有兩樣。”生活的艱辛幫助馬愛珍磨練出堅毅的品格,然而婚後不到四年,她的丈夫就在一次飛行中不幸遇難了。馬愛珍沒有氣餒,一面照顧兩個女兒,挑起照顧夫家娘家兩方老人的重擔,一面懷著尚未出世的孩子艱苦工作,維持生計。為了能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1970年,馬愛珍大膽創業,一路摸爬滾打,她終於把一家小小的貿易公司發展成為台灣貿易界的巨艦,曾被台灣社會團體評選為“十大傑出女青年”。


《南華早報》援引柬埔寨婦女事務部大臣甘塔帕薇的話稱,“中國女性‘頂起了半邊天’,她們的堅韌、創造力和領導力持續影響著國家的發展,這對全球南方其他國家產生了積極影響。特別是女性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和科學領域的領導力,對柬埔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啟發。”10月13日會議宣布,中國未來五年會再向聯合國婦女署捐款1000萬美元,并提供1億美元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資金額度,持續促進婦女和女童發展合作項目,培養更多女性傑出人才。(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34047&channel=2808

推荐文章
  • upload/20240425110049.png

    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平宜: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张阿姨”

  • upload/20240425105907.png

    大陆民俗火“出圈”,台湾舆论:创新传承展现旺盛生命力

  • upload/20240425105922.png

    台南这艘百年“王船”找到根了→

热门文章
© 2025 臺海新觀察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taihaifocu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