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2日電 (記者關秀英)日本執政黨自民黨新任總裁高市早苗的政治生涯,正遭遇上任以來嚴峻的挑戰。10月10日,長期盟友公明黨黨首齊藤鐵夫宣布退出執政聯盟,結束雙方近26年的合作關係。這一決定不僅讓高市早苗籌謀多時的“穩定執政”藍圖瞬間崩塌,更將日本政局推向“後安倍時代”劇烈的動盪期。
青年問題學者、察哈爾學會研究員陳洋12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深入剖析了公明黨退出的原因、對日本政局的立即衝擊與未來可能走向。
盟友為何離去?三大原因導致決裂
陳洋指出,公明黨退出執政聯盟的主因有三個:首 先,是對新任總裁高市的強烈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對其歷史立場的疑慮。高市長期被視為右翼保守派政治家,過去有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的紀錄,與公明黨的立場存在根本性衝突。儘管高市在當選自民黨總裁前曾向公明黨黨首承諾將“顧及”各方感受、謹慎處理靖國神社問題,但公明黨認為此表態更多是出於短期選舉的算計,對其當選後是否會再度參拜仍存有高度不確定性與不信任感。

高市早苗(圖源:新華社資料圖。)
其次,是對高市當選後的政治舉措不滿。 陳洋表示,高市在當選自民黨總裁後,未優先與執政盟友公明黨黨首會晤,反而秘密與在野的國民民主黨黨首會談。此舉被公明黨視為是一種政治打擊與輕蔑,嚴重損害了雙方的互信基礎。此外,在人事任命方面,自民黨內的政治黑金醜聞爆發後,公明黨一直要求徹底改革。然而,高市在人事安排上,仍任命涉及醜聞的議員擔任黨內要職,此舉與公明黨的訴求背道而馳,加劇了不滿。
後,是公明黨對長遠政治利益的戰略考量。 陳洋分析,經歷去年眾議院與今年參議院選舉後,自公兩黨在國會的席次均未過半,淪為“少數執政黨”。公明黨擔憂,若繼續與聲望下滑、作風引發爭議的自民黨綁定,自身在未來選舉中可能失去更多席位,政治影響力將進一步削弱。因此,公明黨選擇在此時主動退出執政聯盟,意在與自民黨進行“割席”,避免被其拖累,以爭取未來政治上的主動權。
對日本政局的立即與深遠影響
公明黨與自民黨的合作始於1999年,是日本政壇罕見的“長期執政聯盟”,曾被視為“自民黨穩定執政的基石”。此次分手,對自民黨的打擊可以說是全方位的。
陳洋表示,直接的衝擊是首相指名選舉變數大增。公明黨的退出,使自民黨在國會中失去了一批原本較為穩定的支持票,這讓即將到來的臨時國會首相指名選舉結果充滿不確定性,高市能否順利當選首 相的難度顯著增加。
陳洋進一步指出,即使高市順利當選,其執政之路也將荊棘滿布。“自民黨在國會也將陷入更孤立的境地,高市未來或會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她在推動立法、預算、人事等議案時,若無法獲得足夠在野黨支持或公明黨在個別議題上的合作,將面臨國會空轉、行政效率低下的嚴峻挑戰。
至於未來局勢,陳洋認為,短期內將進入關鍵的合縱連橫階段。在首相指名選舉前,各黨派(自民黨、公明黨、立憲民主黨等)必將進行密集的私下協商與利益交換。日本首相也可能在在野黨中產生,未來可能會出現“在野黨聯合政府”實現政權輪替的可能性,但終結果仍待觀察。他同時強調,公明黨雖退出執政聯盟,但並未完全關閉與自民黨合作的大門。在物價對策、民生福利等特定議題上,仍有進行個案合作的可能,但其角色已從“執政夥伴”轉變為“關鍵協商對象”。
展望中長期,陳洋預測日本政治不穩定可能成為常態。 無論終由誰組閣,由於執政黨在國會缺乏穩定過半優勢,日本政局將持續動盪,首相頻繁更替的現象可能反覆上演。(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33115&channel=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