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专题

軍事專家解讀:長春航空展有啥“硬核”看點?

2025-09-22

香港新聞網9月20日電 9月19日,為期五天的2025年空軍航空開放活動和長春航空展正式拉開帷幕,藍天之上,戰鷹列陣、呼嘯蒼穹;地面之間,重器亮相、觸手可及。全新的飛行表演、殲-20首 次靜態展示、多型戰機協同演練……這場規模空前、互動性極強的空天盛會,還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看點和亮點?

圖為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進行飛行表演。新華社圖片

長春航空展有哪些驚喜?

央視新聞報道,“九三”閱兵的餘音猶在,長春航空展又帶來了一場近距離的藍天盛宴。這場為期五天的活動,將為觀眾彌補哪些遺憾,又準備了哪些驚喜?

軍事觀察員張學峰表示,首先,飛行表演非常精彩,這也是本次長春航空展核心的亮點。這次既有空軍三支飛行表演隊進行飛行表演,也有一些小規模的機群進行飛行展示,還有單機進行飛行展示,充分展現了中國軍機的優異性能和飛行員高超的操控技術,場面十分震撼。

尤其當你站在現場,聽到發動機巨大的轟鳴聲,那種撲面而來的力量感和臨場感,是視頻或照片無法替代的。

第二點感受是裝備展示非常全面。飛行表演有體係化的展示,比如加油機、預警機、殲擊機、轟炸機。在地面的靜展部分更全面,不僅有咱們航空兵各型的戰機,包括一些教練機,還有地面的防空武器、地面的預警雷達、電子战裝備,甚至還有空投空降的裝備以及一些保障裝備,可以說組織空軍作戰,組織空中戰役或者防空作戰,中國現在的裝備都可以有效地完成和配合。

第三,這次展覽富有歷史縱深感。它不僅展示了現役主力裝備,還陳列了許多退役裝備,包括曾在抗美援朝中立下戰功的機型、國產第 一代殲擊機殲-5、第 一款超聲速戰鬥機殲-6——它曾在國土防空中創下擊落20多架敵機而自己無一損失的輝煌戰績,還有殲-8等經典機型。

後一點是“新”。除了空軍現役裝備,航空工業部門也帶來了新研發的成果,通過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像殲-20S、殲-35等新一代尖 端機型。

賞心悅目背後

飛行表演有多少實戰真功夫?

在飛行展示中,殲-10C單機與殲-20編隊都帶來了精彩表演。那麼,這些極具觀賞性的飛行動作,究竟與真正的戰鬥動作之間有什麼樣區別?飛行表演和實戰當中的關聯度到底怎麼樣?

張學峰表示,飛行表演首先要具備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它本身並非實戰,但很多動作都具有扎實的實戰背景。事實上,不少表演動作本身就源於實戰動作。例如,“翻筋鬥”早就是為了擺脫敵機追擊、繞至對方身後實施攻擊而設計的戰術動作。

隨著空戰理念不斷演進,以前的一些實戰動作現在不一定用到實戰,但本次航展中展示的許多動作仍具備很高的實戰價值。比如運-20這樣兩百噸級的大型運輸機能夠進行蛇形機動,其坡度變化達到80度,這類機動在實戰中就能夠有效規避敵方的防空火力。

此外,多型戰鬥機也演示了多種實用機動,例如小半徑盤旋,這在格鬥空戰中有助於佔據有利陣位、調整機頭指向以實施攻擊。還有像“上升斜半扣”這類動作,實質是利用動能與勢能之間的高效轉換,這種能量的運用在實戰中特別是在格鬥空戰中是非常關鍵的。

當然,表演和實戰依然存在區別。現實的實戰是在空中互相發射中距空對空導彈,但這類戰術動作很難公開演示,因為超聲速飛行會產生強大的聲爆,不適合進行表演。所以這種表演要結合實戰性,同時也有一定的視覺衝擊力。

中國空軍作戰思維有哪些轉變?

本次長春航空展中,大家看到了空警-500、運油-20A等多種戰機的協同演練。在認識階段是戰術決定戰略,實踐階段是戰略決定戰術,在這種戰略思維之下,體係化的展示就顯得格外精彩,這反映出中國空軍作戰思維的哪些轉變?

張學峰指出,“無體係,不作戰”早已成為一項基本共識。本次航空展,比較成體係地展示出了空中力量,包括預警機、運輸機、轟炸機、殲擊機、教練機,在地面中展示的裝備也更加豐富。

除了空中作戰的飛機,本次還展示了雷達。它們是戰場情報保障的基礎,如今已能夠探測彈道導彈、臨近空間目標,並具備反隱身能力,為空戰提供了關鍵的信息支撐。同時亮相的還有覆蓋遠、中、近程的防空反導係統,構建起強大、堅固的防空反導屏障

此外,還有電子战包括其他的保障體係,形成了一個非常豐富的作戰係統,這樣確保中國在未來的作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中國航空業將朝著哪些關鍵方向邁進?

未來五到十年正是新質戰鬥力生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重要發展階段,中國航空業將朝著哪些關鍵方向邁進?

軍事觀察員 張學峰:從裝備發展的角度來看,首先要繼續在戰鬥機領域不斷地突破。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重點在軍機,而軍機的重點又在於戰鬥機——因為它是掌握制空權的關鍵,只有牢牢掌握制空權,才能更有效地運用制空權,因此中國必須不斷推進戰鬥機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以確保掌握未來的制空權。

另一方面,無人機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發展方向。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布局無人機,而中國的無人機也形成了體係。下一步中國的無人機會越來越先進,甚至可以引領世界無人機的發展潮流。(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15487&channel=2808

推荐文章
  • upload/20240425110049.png

    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平宜: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张阿姨”

  • upload/20240425105907.png

    大陆民俗火“出圈”,台湾舆论:创新传承展现旺盛生命力

  • upload/20240425105922.png

    台南这艘百年“王船”找到根了→

热门文章
© 2025 臺海新觀察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taihaifocu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