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5日電(記者 崔隽)特朗普盟友、美國右翼活動家查理·柯克近日被槍殺,激化了其國內左右陣營的對立和分裂。同時,柯克之死引發多國右翼浪潮激蕩,在英國、德國、西班牙、韓國及拉美多國都出現了紀念柯克的守夜活動或游行示威,不同國家的保守派政客也接連發聲,表示悼念。
對於柯克之死引起的連鎖效應,尤其歐洲社會對此的強烈反響,美國《政客報》評論稱,這印證了美國與歐洲右翼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意識形態趨同。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與MEGA(讓歐洲再次偉大)的民粹力量跨越大西洋正在遙相呼應。

近日英國爆發大規模右翼示威活動,游行者高喊“我們都是查理·柯克”。(圖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我們都是查理·柯克”
在9月11日的歐洲議會會議上,右翼議員提議為柯克默哀。但歐洲議會副議長卡塔琳娜·巴利告知議員們,議長蘿伯塔·梅措拉已否決相關動議。一些右翼議員仍強行起立默哀,遭到左翼議員批評,現場一片混亂,爆發出叫喊聲和捶桌聲。
柯克去世後,有約一千人聚集在倫敦為柯克守夜,許多人揮舞著美國和英國國旗,戴著與柯克政治運動相關的標誌性MAGA帽子。
9月13日,反移民活動人士湯米·羅賓森發起“團結王國”游行,多達15萬人湧上倫敦市中心街頭,高喊批評首相斯塔默的口號,一些標語牌寫著:“把他們(移民)趕回家”。過程中警民爆發衝突,25人被捕。有學者表示,這是英國發生近年來大規模的右翼示威。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游行中,很多人高舉著柯克的大幅照片、相框或標語,呼喊著:“我們都是查理·柯克!”集會主辦方還播放了獻給柯克的影片。羅賓森表示,播放這個影片是為了感謝并“紀念我們這一代偉大的人物之一”。
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也通過視頻連線現身游行現場。他將柯克遇害事件歸咎於左翼政黨:“看看左派的暴力行徑,我們的朋友查理‧柯克本周遭冷血謀殺,左派人士竟公然慶祝!左派就是謀殺黨(the party of murder)。”
據英國內政部統計,截至9月6日,今年已有超過3萬人乘偷渡小船到英國,比去年同期增長37%英國政治分析家阿德里爾·卡鬆塔向媒體表示,由於保守黨和工黨都未能解決失控的移民問題,英國正走向“右翼騷亂”。
除了英國,澳大利亞也出現了為柯克守夜和集會活動,以呼應保守派的行動呼籲。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各地的保守派人士向柯克表示哀悼、憤慨和感激,稱他為朋友,是“我們中的一員”。西班牙保守派還在馬德里美國大使館前點燃了蠟燭并設立臨時紀念碑,以紀念柯克。
另據當地媒體報道,德國選擇黨幾名高級成員參加了在柏林美國大使館外為柯克舉行的守夜活動。柯克支持德國選擇黨的反移民政策,并曾邀請該黨官員參加他的節目。
日韓右翼認同柯克理念
在亞洲,柯克之死促使韓國極右翼學生團體“自由大學”與數千名市民、在韓外國人,走上首爾街頭游行哀悼。游行者中間有大量年輕保守派人士,他們曾與柯克的組織“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簡稱TPUSA)有過合作。
游行時,他們打著民族主義和“我們都是查理·柯克”的旗號。同時,有人還舉著“中國人免簽入境是安全威脅”的標語,延續了近期韓國極右翼勢力的反華煽動勢頭。此前,韓國總統李在明對近期多次發生的反華集會表示不滿,直言他們“簡直就是鬧事”。
從倫敦到首爾,儘管走上街頭的右翼人士國籍不同,但柯克倡導的傳統家庭價值觀和反對移民的理念將他們團結在一起。
在被槍殺前一周,柯克剛好到訪韓國。在首爾舉行的“建設韓國 2025”會議上,他談到了如何“帶領特朗普走向勝利”。他還對觀眾說:“年輕人,特別是男性,變得保守的現象正在多個大洲同時發生。”“這并非美國獨有,因此值得更多關注。這也是我選擇韓國作為亞洲首站的原因。”觀眾給予熱烈回應,揮舞著手機,高呼“美國”。
柯克呼籲韓國抗擊“左傾精英”,還表示韓國人應該阻止國家“消失”。“無子女是一種道德上的錯誤,歷史上來看這很可悲。”他還反駁了人們對生活成本、教育和住房上升的廣泛擔憂。
韓國之後,柯克又前往日本,同樣受到右翼人士的熱烈歡迎。他受邀參加日本極右翼政黨參政黨的講座,與黨首神谷宗幣會面交流,討論移民問題。
在遇刺前一天,柯克在個人播客節目談及日本行程時,對參政黨排斥外國人的綱領表達了高度認同,宣稱日本正被外國人“悄悄佔領”。柯克還說,美國乃至歐洲面對的情況和日本是一樣的,并認為日本應該關閉邊境。他表示,看到日本出現“越來越強大的政治運動”與自己所信仰的理念相同,他感到興奮。
在韓國和日本,柯克為自己的理念找到了接受度較高的聽眾。這兩個東亞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擁有高度單一民族的人口和出生率下降的問題,極右翼運動也同時在兩國興起。
有外國網民評論稱,柯克正在將他在美國國內參與煽動起的政治對立,擴散到更多國家。而在柯克遇刺前,也有不少日本和韓國的媒體人與博主,撰文稱柯克在這些國家“散播仇恨”。
“吹響右翼民粹的集結號”
2019年,特朗普幕僚史蒂夫·班農曾發起一項強化歐洲大陸極右翼政黨的計劃,但終未能落地。然而,此後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接連出現民粹主義右翼選舉勝利,原本的想象自發成為現實。
有學者研究指出,右翼民粹抬頭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經濟失落感、文化認同危機、對既有政黨和機構的不信任、數字社媒與跨國網絡的放大等幾股力量叠加,并在不同國家以不同“配方”出現的結果。
對於柯克之死,華爾街日報認為它“吹響了右翼民粹的集結號”。從保守派國家領導人到邊緣網紅,他們都稱柯克是全球保守派運動的殉道者。許多人將矛頭指向他們的意識形態對手。
這些勢力在一些方面高度類似:強烈反對大規模移民、對國際機構持懷疑態度、厭惡"全球主義"、毫不掩飾的愛國主義,以及對精英和專家階層的憎惡。
對此,美國《政客報》觀察到一個當今時代的悖論:“在國際層面合作緊密的西方政黨,恰恰是那些承諾關閉邊境、退出國際機構并反對多元文化的民族主義勢力。”“這些政黨能否繼續保持如此融洽的關係,仍有待驗證。但在那之前,他們查理·柯克而團結一致——這位聲如驚雷的逝者,或許將成為全球政治轉折的催化劑。”(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10068&channel=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