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14日電 題:浸大教授高蒙專訪談氣候變化:“濕熱”將不再南方專屬
香港新聞網記者 梁嘉軒
“濕熱”已是華南居民的日常,但香港浸會大學早前一項研究發現,本世紀末中國人口稠密的整個東部地區廣泛出現“濕熱”情況,亦即包括現時較為乾燥的北方。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地理系教授高蒙日前接受香港新聞網專訪,介紹這一項研究發現。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及社會科學院地理系教授高蒙。香港新聞網記者 梁嘉軒攝
研究發現,中國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北)的濕度有上升趨勢,由1979至2018年的40年間,中國北方的平均濕球溫度每10年上升攝氏0.23攝氏度,顯著高於中國南方(秦嶺淮河以南)每10年上升攝氏0.07攝氏度。
濕球溫度是以被濕布覆蓋的溫度計量度,其讀數反映了氣溫和濕度的共同影響。它被視為更能準確反映高溫對人體的影響。
雖然過去中國南方更頻密地出現極端濕熱天氣,但結果顯示,中國北方及南方的平均濕球溫度正在收窄,然而,在SSP2-4.5(中等溫室氣體排放情景)與SSP5-8.5(很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兩種情境下,預測本世紀末中國東部全境將出現均勻分布的高溫壓力。此變化源於北部地區濕球溫度的加速上升。
在SSP2-4.5情境下,濕球溫度在華北平原上升顯著,約4至5攝氏度,高於南部地區約2至3攝氏度的增幅。在SSP5-8.5情境下,華北平原的濕球溫度將達到與珠江三角洲等傳統暖區相當的水平。此現象源於華北平原與珠江三角洲濕球溫度增幅的顯著差異——華北平原濕球溫度上升幅度較華南地區高出約3攝氏度。
實際上,華南地區省份夏季氣溫較不少省份低,然而“濕熱”會導致體感溫度更高。相對濕度高時,人體的氣孔容易被空氣中的水分子堵塞,導致汗液無法有效排出體外,身體就難以通過蒸發散熱來調節自身溫度。
而對於“北方濕熱”的預測,高蒙解釋:“把這個時間尺度拉長,無論從歷史數據,還是用未來模型去預測,我們都發現了一個很一致的現象,就是說北方的濕度增加是要比南方快的。”
因此,在未來幾十年內,北方居民可能會感受到更加明顯的“濕熱”感,這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都將帶來新的挑戰。新挑戰來源於極端天氣帶來的反常情況。據悉,廣東地區的民眾通過喝涼茶清熱解毒應對“濕熱”,而北方是沒有這類習慣的。
高蒙以一段趣事作為例子,“上個月有段時間我就在蘭州,一個相對‘荒漠’的城市,當天在路上與朋友散步,但在半路開始下雨了,雨勢對南方而言不算什麼,但下了大概半個小時路上的積水已經迅速漲到小腿肚以上,因為第二天還要作報告不能弄濕鞋,所以被困在路上無法回去。”他指出,這是過去比較罕見的天氣,因此城市也未必能有效應對這些反常情況。
這現象的原因,正是氣候變化。香港早前連日暴雨,東九龍一處監測站憑藉2397毫米的累計降雨量居“全國第 一”,亦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具體體現。據悉,雖然香港多處水浸,但在特區政府的提前部署下,市面狀況迅速恢復。這有賴城市規劃時對極端或罕見的情況進行評估,從而制定方案。
然而,要預測極端情況並非易事,同樣以極端降雨為例,不少地方管理部門以設計重現期,即“N 年一遇”為標準建設基礎設施。據香港特區政府渠務署資料,市區排水幹渠系統的設計重現期為200年,主要鄉郊集水區防洪渠的設計重現期亦高達50年。
然而,就算現在有了機器學習等大數據的應用,搜集“N”數字的首要條件還是需要大量數據,但極端情況亦等於罕見,也就是或許沒有足夠的案例數據供研究人員或機器學習。
建設基礎設施涉及當局的長期規劃,但提升民眾應對災害的韌性則較容易落實。高蒙說:“預料到這個事情發生之後,要給市民足夠多的這種警告,讓他們這個時間段不要出門。”
目前,高蒙的團隊進行不少城市污染相關的研究,“我們會從政府規劃的角度,研究如何從一開始就更好地減少人對高溫和高污染的暴露。”
而這一研究結果實為無心插柳,高蒙說:“我們當時在做另外一個研究時發現了這個現象,那個研究是關於高溫跟臭氧的複合事件,就在做未來預估的時候,濕球的變化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然後就單獨再進行研究。”而研究結果是對決策者、研究人員及不同持份者的一個警號,提醒他們需要優先考慮制訂和落實氣候適應措施。(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09179&channel=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