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9月10日電(記者 黎金良)中國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數據。數字看似平淡——CPI同比微降0.4%、環比持平;PPI同比降幅收窄至2.9%,環比由降轉平,但細察之下,卻能窺見中國經濟在通縮壓力與結構性復甦之間的微妙平衡,亦隱藏著政策發力的初步成效。

香港中通社圖片
8月CPI同比下降0.4%,延續了年初以來的低位運行態勢。1至8月累計CPI僅微降0.1%,顯示整體物價水平持續承壓。數據顯示,通縮的根源,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是食品價格拖累顯著,同比大幅下降4.3%,是拉低CPI的“罪魁禍首”。其中,豬肉、鮮菜和雞蛋價格同比分別下降16.1%、15.2%和14.2%,既反映出生豬產能過剩、夏季供應充足等季節性因素,也折射出消費需求相對疲軟的現實。官方特別指出,食品價格漲幅“低於季節性水平”,暗示需求端的不足。
其次是高基數效應。去年8月物價基數較高,導致今年同比數據承壓。
然而,在一片降聲中,“核心CPI”的表現卻是大亮點。扣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8月核心CPI同比上漲0.9%,漲幅連續第4個月擴大。這被視為衡量內需真實韌性與服務業活力的關鍵指標,其回暖背後,有兩大積極信號:
首先是工業消費品價格企穩回升。扣除能源的工業消費品價格同比上漲1.5%,漲幅擴大0.3個百分點。金飾、鉑金飾品等升級類消費品價格,分別上升36.7%和29.8%,顯示高收入群體消費意願和能力仍在,且對品質、品牌有更高追求。燃油車價格降幅持續收窄(降2.3%),也反映汽車市場競爭格局可能趨於穩定。
其次是服務價格穩步上行。服務價格同比上漲0.6%,漲幅連續擴大。家政等剛需服務價格穩定,醫療、教育、旅遊、交通租賃等服務價格漲幅擴大,顯示服務業需求在政策刺激和暑期效應下有所回暖。
這些積極信號意味著內需的“基本盤”正在築底,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未改。
PPI數據的改善更為明顯。環比由上月的下降0.2%轉為持平,終結了連續8個月的下跌趨勢;同比降幅收窄至降2.9%,為今年3月以來首 次收窄。這被解讀為工業領域通縮壓力緩解、部分行業供需關係改善的重要信號。
PPI回暖的驅動力,包括政策發力,優化市場秩序。這是國家統計局解讀中著墨多的部分。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治理無序競爭、推進產能治理,部分過剩行業的價格開始企穩回升。此外,新動能產業支撐價格,代表高質量發展方向的產業,價格表現堅挺甚至回升,成為穩住工業物價的新支柱。(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106315&channel=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