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日電 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於9月1日正式解禁年度海豚圍捕活動,引發動物保育團體和民眾抗議。隨著全球鯨豚類動物數量持續下降,多國已立法禁止捕獵,但日本仍允許少數商業捕豚活動,引發國際爭議。
據日本共同社9月2日報道,太地町漁業協會“太地勇魚組合”於開捕首日出動多艘漁船,在離岸約9公里的近海發現灰海豚群,隨後將其驅趕至淺水海灣進行圍捕,共捕獲10條約3米長的食用海豚。漁協表示,首日漁獲理想,為本季捕撈開了個好頭。太地町每年9月至翌年3月舉行“海豚節”,漁民在淺水區使用刀具和魚叉圍捕被困海豚,該傳統捕獵方式因其殘酷性備受詬病。動物權益組織批評,圍捕過程令海豚承受長時間恐懼與痛苦,違反動物福利原則。

太地町漁業協會“太地勇魚組合”首日共捕獲10條約3米長的食用海豚。視頻截圖。
當日,數十名來自國際動物保育團體的抗議者聚集在太地町海岸,拉起橫幅並高呼“停止屠殺海豚”,要求廢除圍捕活動。現場有警方戒備,確保抗議活動和平進行,未發生衝突。保育團體“海洋守護者”(Sea Shepherd)發言人表示,圍捕不僅威脅海豚種群生存,也損害日本的國際形象。
日本曾於1986年響應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禁令,暫停商業捕鯨,但2019年退出IWC後恢復商業捕鯨和部分捕豚活動。數據顯示,日本每年捕撈約600至800頭海豚及小型鯨類,主要供食用或水族館展示。反對者指出,全球鯨豚數量因棲息地破壞、海洋污染及過度捕撈已顯著下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多種海豚列為“易危”或“瀕危”物種。
國際壓力下,日本政府強調捕豚是地方傳統,僅佔全球鯨豚捕撈量的極少部分,並承諾控制捕撈配額以保護海洋生態。儘管如此,紀錄片《海豚灣》(The Cove)曝光太地町捕獵場景後,全球對此持續關注。聯合國環境署(UNEP)呼籲日本採取更嚴格的保育措施,探索替代經濟模式,如生態旅遊。
隨著抗議聲浪持續,動物權益組織計劃在捕撈季內發起更多行動,呼籲國際社會抵制日本海豚產品。太地町的捕豚活動不僅是生態問題,也成為文化、經濟與道德的交鋒焦點。(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98068&channel=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