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專題

未來就緒:大灣區企業全球化的人才引擎

2025-09-02

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的浪潮中,大灣區企業正以年均20%的複合增長率拓展海外市場,其全球化進程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躍遷”。在此背景下,香港作為中國與世界對話的“超級聯繫人”,其戰略價值正經歷從地理樞紐向能力樞紐的深刻轉型。LinkedIn大中華區負責人Nancy Wang在“超級樞紐共贏未來:香港賦能中期發展新引擎峰會”上的觀點引發廣泛共鳴:“當76%的香港崗位技能將在五年內迭代,企業的人才戰略已從‘選馬’進化為‘馴馬’——不是尋找現成千里馬,而是培育能適應智能時代的變形金剛。”這一論斷,揭示了香港在大灣區全球化進程中的核心命題:如何通過人才戰略的重構,將制度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競爭力。

技能革命:香港的“生存時速”

LinkedIn新發佈的數據顯示,全球55%的崗位核心技能將在2025年前失效,而香港以76%的技能迭代率領跑亞太。這一數據背後,是香港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金融業傳統交易員崗位在近年出現減少趨勢,量化分析師需求大幅增長;貿易物流業中,熟悉跨境電商合規的人才缺口持續擴大;專業服務業裡,兼具國際法與內地商業邏輯的複合型人才薪資顯著提升。

hk_c_image.png

這種變革速度遠超歷史經驗。Nancy以蒸汽船取代帆船的歷史類比指出:“19世紀泰晤士河碼頭的教訓正在重演,但今天的變革速度是指數級的。”倫敦碼頭工人失業潮歷時30年,而當前金融行業分析師等崗位的技能更新周期大幅縮短。香港金管局近年來積極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相關培訓項目通過創新方式提升從業人員技能,例如部分項目採用虛擬現實模擬交易場景,幫助參訓者更快掌握算法交易等新技能,這種“生存時速”的緊迫感,正推動香港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定義”技能標準。

戰略樞紐:香港的雙重賦能

香港貿發局數據顯示,2020 - 2024年間,經香港出海的內地企業數量增長顯著,其海外營收占比平均有所提升。這一增長背後,是香港作為“戰略樞紐”的雙重賦能:LinkedIn人才流動指數顯示,香港專業人士的跨國流動率較高。這種“全球經驗 - 本地實踐”的循環機制,使香港成為企業國際化能力的“孵化器”。部分跨國諮詢公司香港辦公室的團隊中,多數成員擁有跨文化工作經歷,他們在為客戶設計海外市場進入方案時,往往能結合全球視野與本地洞察,提升方案的成功率。

面對技能革命,企業人才戰略正在經歷範式轉變。Nancy提出的“登山者模型”引發強烈共鳴:硬技能是體能,軟技能是地形圖,而協作能力則是氧氣瓶。這一模型推動企業從“人才狩獵”轉向“生態培育”:一些企業開始構建內部培訓體系,鼓勵員工跨部門學習,提升綜合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

未來圖景:大灣區的“能力共同體”

站在歷史拐點,大灣區企業正探索新的協同模式。香港和內地高校正在積極開展合作交流項目,通過跨校課程、聯合研究等方式,培養具有多元知識背景的複合型人才。這類畢業生憑藉跨學科知識和國際視野,在就業市場上受到跨國企業青睞,在LinkedIn上展現出較強的競爭力,起薪相對可觀。這種教育融合,正在構建大灣區的“能力共同體”。

“未來就緒不是終點,而是持續進化的狀態。”Nancy的總結道破本質。當香港中環的金融從業者積極學習新技術,提升數字化能力;當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產業工人不斷掌握新設備操作技能;當科技企業的研發人員深入研究國際法規標準——這種全方位的能力躍遷,正在重塑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基因。正如香港投資推廣署相關負責人曾表達的理念,香港致力於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為企業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持。

在這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中,香港的戰略價值已超越地理概念,成為大灣區全球化能力的“操作系統”。其通過制度創新、人才流動、技能重塑構建的“能力生態”,不僅為企業提供了穿越周期的韌性,更定義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化新周期中的競爭規則。這種規則的制定權,或許正是中國從“世界工廠”向“全球創新樞紐”躍遷的關鍵支點。(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96843&channel=5773

推荐文章
  • upload/20240425110049.png

    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平宜: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张阿姨”

  • upload/20240425105907.png

    大陆民俗火“出圈”,台湾舆论:创新传承展现旺盛生命力

  • upload/20240425105922.png

    台南这艘百年“王船”找到根了→

热门文章
© 2025 臺海新觀察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taihaifocu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