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香港教育收緊“本地生”資格衍生“借殼辦學”現象

2025-08-12

香港中通社8月11日電(記者 張明臻)近年香港“高才通”等人才引進政策,吸引不少內地人才攜子女赴港求學,“教育移民”現象備受關注,也衍生“借殼辦學”問題,引發社會討論人才引進背後如何兼顧公平。

香港中通社圖片

據香港教育局數據,以往有人才子女從未在港生活,通過自修生應考DSE以本地生身份申請資助大學,由2021至22學年約200人升至上學年約1000宗,有急速上升趨勢。

為應對該現象,確保公帑運用合理,及其他本地生申請資助大學不受影響,教育局日前已經更新有關規定,受養子女須居港滿兩年才符合“本地生”資格。

政策公佈後,隨之而來有媒體揭露了“借殼辦學”問題。有消息指香港多間中學與內地機構合作開辦高中課程,以深港聯讀模式,滿足教育局新規。教育局近日通告,暫停私校崇正中學營辦,因其涉及內地補習社“摘星教育”懷疑“借殼辦學”。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鄧飛指出,學校與其他機構合辦課程本身並無問題,但註冊地址在崇正,辦學主體就必須是崇正中學,其他合作機構只能是輔助性質。香港早前收緊資助專上課程申請門檻,有些家長擔心未能為子女找到學位或插班,因此有非本地機構藉此“販賣焦慮”宣傳課程。

他指出,家長為子女報讀課程前要十分小心,教育局應就學校與境外教育機構合辦課程發出更清晰指引。

此外,香港大學聯招上周放榜,有應屆考生反映,今年收生分數較往年高。以往年成績為標準,並未獲八大資助院校錄取;即使分數達去年入學分數中位數,都不獲錄取。

有業界人士認為,競爭加劇因報考人數增加,包括人才受養人子女、持香港身分證的雙非子女等;亦有聲音指出,即使教育局更新規定,但亦有“搶學位”的現象存在。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員劉智鵬不認同“搶學位”觀點。他指,近年本地學生人數下跌,導致入大學分數門檻持續下降,本地學生享受紅利,其實是敲響警號。

他表示,內地學生成績優異,招更多內地生及非本地生,反而有利大學發展,保持高教界水平。“香港是移民城市,現在本地學生都是移民後代,只是較內地學生更早來港,競爭不會不公平。”

內地外派來香港工作的鍾小姐為兒子在香港選擇國際學校就讀。她對記者表示,據她了解周圍很多同事來港就讀後,升大學的目標其實是國外或內地高校,香港國際學校學費較內地便宜,相信佔據用本地學額的為少數。不過,她認為政府修改“本地生”門檻是合理的。

香港教育向來以國際化、雙語教學、課程多元等優勢吸引,“移民留學”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流動的縮影,既帶來教育資源競爭,也促進香港人才多元;關鍵在於政策如何引導,家庭是否做好長期規劃。隨著有關政策進一步調整,未來將愈趨於規範化。(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78426&channel=4371

推荐文章
  • upload/20240425110049.png

    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平宜: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张阿姨”

  • upload/20240425105907.png

    大陆民俗火“出圈”,台湾舆论:创新传承展现旺盛生命力

  • upload/20240425105922.png

    台南这艘百年“王船”找到根了→

热门文章
© 2025 臺海新觀察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taihaifocu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