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8月5日電(編輯 馬華)美股二季度財報季,西方科技巨頭迎來狂歡:微軟單季淨利潤暴增24%至272億美元,Meta以36%的增速將淨利潤推至183.4億美元,谷歌、亞馬遜等亦紛紛報喜。

這是2019年11月14日拍攝的位於美國華盛頓州雷德蒙德市的微軟總部。新華社資料圖
但繁榮之下暗流汹湧,據Layoffs.fyi網站數據顯示,全球科技業年內裁員超8萬人。
成也AI,困也AI,這項撐起巨頭利潤的核心引擎,正以同樣凶猛的力道吞噬崗位。財報數字勾勒的增長紅利背後,是技術狂潮下的就業陣痛。
據法新社報道,微軟成為首個財年淨利潤突破千億美元的科技公司(1018億美元),其2025財年第四季度淨利潤272億美元,同比增長24%,核心驅動力正是雲計算與AI業務的加速增長。Meta第二季度營收475億美元,同比增長22%,淨利潤183.4億美元,增幅達36%,廣告價格提升與全球用戶增長的背後,是AI技術對精準投放的賦能。
亞馬遜第二季度同樣表現亮眼,淨利潤182億美元,同比增長35%,營收1677億美元,同比增13%,公司明確將增長歸功於面向消費者和企業的AI工具。首席執行官安迪・賈西直言:“AI領域的進展持續提升客戶體驗與運營效率,為業務增長注入動能。”
谷歌母公司Alphabet也不遜色,第二季度營收964.28億美元,同比增長14%,淨利潤281.96億美元,同比增長19%,并將年度資本支出計劃從750億美元上調至850億美元,加碼AI基礎設施的意圖顯而易見。
在這些亮眼業績背後,AI的戰略地位已被推至頂峰。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正押注“超級智能”競賽,試圖奪回技術優勢;微軟、谷歌等則通過持續的AI投入,將技術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商業利潤,形成“AI研發 — 產品落地 — 盈利增長”的正向循環。

2021年10月28日,在美國舊金山灣區,人們在“元”標誌牌前留影。新華社資料圖
與盈利數據形成尖銳對比的,是愈演愈烈的裁員風暴,而AI正是背後的關鍵推手。
據美媒報道,截至7月,美企已宣布超過80萬個私營部門崗位削減,創下2020年以來同期最高紀錄。其中,科技行業成為“重災區”,累計裁撤近9萬個崗位,同比激增36%。
巨頭們的裁員動作尤為醒目:微軟在業績創新高時啟動今年第二輪裁員,影響9000名員工;英特爾宣布裁減15%的員工;TikTok計劃在美國裁員 65 人......這些數字的背後,是AI對崗位的直接替代。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數據顯示,自2023年以來,超2.7萬個崗位直接因 AI 興起被取代,僅2025年7月,美國私營企業就因加速採用AI裁撤超1萬個崗位。某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通過AI自動生成研究報告,將周轉時間縮短75%,節省3600小時分析師時間,成為AI替代白領工作的典型案例。

新華社資料圖
就業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更令人擔憂。據美媒報道,美國企業面向應屆畢業生的初級職位招聘量下降15%,而要求“人工智能” 技能的崗位數量卻激增400%。正如招聘公司Hays的CEO所言,AI的普及可能長期壓制初級白領崗位的回暖,許多年輕人尚未踏入職場,就已面臨“入場券”消失的困境。
這種趨勢背後,是企業對“少人高效”模式的追捧。微軟CEO納德拉為裁員辯護時稱,公司需要“更少但更符合AI戰略的專業人才”;OpenAI CEO薩姆・奧特曼甚至預測,未來會出現“一個人就能運營的十億美元企業”。

2024年4月23日,在德國漢諾威工博會上,參觀者與一款智能機器人進行“石頭剪子布”游戲。新華社資料圖
然而,“精兵簡政”的狂歡背後,企業也陷入平衡難題。據財聯社報道,Zacks Investment Research策略師Bryan Hayes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科技巨頭們必須在維持適當員工人數和讓人工智能發揮更大作用之間找到平衡。
AI重塑就業格局的趨勢已不可逆,它在為科技巨頭帶來創紀錄利潤的同時,也將“效率與人性”的拷問擺到台前。解雇通知書與創紀錄財報同時抵達 —— 這便是AI時代的割裂叙事。(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73433&channel=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