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7月17日電 (編輯 王少喆)被稱為“香港高考”的DSE(中學文憑考試)16日放榜,有16名考生因為成績優異成為“狀元”,引發全城熱議。根據媒體報道,在16名“狀元”中,11人選擇了在香港最為吃香、收入優渥的醫科,1人在醫科和牛津大學的數學科之間猶豫,只有4名準備赴外國留學的學生堅定選擇了經濟、物理等學科。
為什麼“狀元”們幾乎清一色選擇了學醫?
根據媒體對這些“狀元”的訪問,大家的回答大多是,小時候的經歷讓自己感到學醫可以幫助別人,香港醫生不足,希望做出貢獻等。也有個別學生提到,考慮到了收入和社會地位等因素。
升學方向屬個人選擇,本沒有對錯,回饋社會也是良好的意圖。不過,如果說是考慮收入、社會地位,為何同樣是“神科”的法律卻未得青睞?而香港一直在大力發展科創產業,在國際上,科技界也是產生富豪眾多的領域,為何香港“狀元”們選擇較少?

7月16日,202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正式放榜。圖為學生在查看成績。(香港中通社記者 謝光磊 攝) 香港中通社圖片
事實上,港媒星島日報網站報道稱,有香港政治圈人士分析,香港社會價值觀一向比較現實,當醫生固然是“服務社會”有使命感,但收入高、具社會地位也很重要。
對於香港尖子生少有進入科技相關學科的原因,有商界人士分析,尖子生讀醫與否,其實是“最賺錢”與“平均更賺錢”的分別。馬斯克、扎克伯格、黃仁勳等科技巨頭財富龐大,甚至被認為改變世界,但這些只是“倖存者偏差”,真正創業成功者僅是少數。尖子生考慮的是規避風險,醫生收入穩定地高於普通人,是“保障下限”的更好選擇。
至於法律未成第一選擇的原因,有法律業內人士在YouTube上分析稱,法律系淘汰機制十分殘酷,讀了法科,未必能像學醫那樣過上穩定、優渥的生活。
香港每年培訓的醫學生較少,醫療體系進入壁壘較高,非本地醫生較少能够到香港執業;而律師行業則更為市場化,非本地培訓的律師更容易進入香港市場,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這也可能是“學醫”被視為比“學法”前景更穩定的原因。
有在DSE中取得好成績的政商人士以過來人身份分享,未必每一個尖子生都對醫科真有興趣,平衡收入與興趣,才是佳選擇。有人舉例說,香港現任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是2003年會考十優“狀元”,從事公共行政,也對香港有很多貢獻。
本身是外科醫生的立法會議員林哲玄提醒,當醫生知識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奉獻精神,要犧牲大量生活時間和自由,皆因病人利益永遠是最先考慮。他認為,如果為了生活水平而讀醫科需要三思,因為賺錢行業眾多,收入不應在考慮讀醫的計算因素之內。
另一方面,這些尖子生之所以選醫科,也可能是因為從醫科轉做其他一些行業比較容易,而從其他行業轉做醫生,難度要大得多。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選擇,或許也是“狀元”們選擇最熱門、難度相對更高的學科的原因。(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56672&channel=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