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6月27日電(崔隽)上海合作組織防長會議於昨日在山東青島落幕。此次會議,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白俄羅斯10個成員國的防長悉數出席,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防長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
會議期間正值以伊衝突臨近尾聲與俄烏戰爭延宕之際,中國國防部長董軍表示,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之際,尤其需要上合組織發揮“穩定錨”作用,各成員國推動防務安全合作行穩致遠。
本次會議也是印巴防長在上月兩國衝突後的首次同框。不過,意外插曲也與此相關——會後一些印度媒體單方面聲稱,印度因在恐怖主義問題上存在分歧而拒絕簽署聯合聲明。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於27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採訪時指出,印度拒簽聲明名義上是反對巴基斯坦,實質上已經造成了對上合組織的干擾。

6月25日至26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在山東青島舉行。(圖源:央視新聞)
拒簽背後
類似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發生。
此前,在以色列對德黑蘭的襲擊之初,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與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進行了電話交談,并在電話中“表達了國際社會對事態發展的深刻關切”。6月14日,上合組織發表聲明,譴責以色列對伊朗的襲擊。同日,印度外交部卻表示沒有參與有關這項聲明的討論,似在劃清界限。
從自身利益而言,印度目前與以色列保持防務聯繫,并與伊朗保持經濟聯繫。印度不少核心武器裝備都是從以色列進口采購。同時,印度一直在開發伊朗的恰巴哈爾港,以將其作為向中亞和阿富汗出口的門戶。
劉宗義認為,在很多事情上,印度奉行的都是雙重標準,這是非常明確的。更重要的是,“印度和以色列之間的關係比較特殊,因為以色列背後是美國,印度不想去得罪。”
在他看來,印度與上合已“貌合神離”,本質上也反映了其在外交上的平衡考慮。“印度一直想在中美俄之間、在歐亞大陸和印太海洋之間搞平衡。G7也好、上合也好、金磚國家也好,你會發現它都參與,但都不深入捲入,還總提出異議。這種姿態和它宣稱的戰略自主有關,想凸顯它作為大國的地位。實質上在這些組織裡,它常常是在其位不謀其政。”劉宗義說。
上合組織成立於2001年,是當今世界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綜合性區域組織,始終秉持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上海精神”,其核心價值在於為成員國凝聚共識、深化合作、增進戰略互信提供平台。
有專家指出,儘管一些印度媒體單方面聲稱印度因聲明未明確回應對巴基斯坦支持的跨境恐怖主義的重大關切而拒絕簽署,但上合組織本質是建立多邊共識的平台,而不是解決印巴具體雙邊問題的場所。
印度“去連字符”政策失敗
印方所指的“巴基斯坦支持的跨境恐怖主義”,與前不久雙方衝突有關。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槍擊事件。印度指責巴基斯坦與這次事件有關聯,而巴方否認。此後印度5月7日凌晨對巴發起代號“늹砂行動”的軍事打擊,徹底點燃衝突。5月10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宣布,雙方約定在當天下午實現全面停火。
對於印方拒簽聲明提出的相關理由,劉宗義認為,在國際場合塑造“巴方支持恐怖主義”的認知,其實是印度的常用手段。“印度一直致力於讓國際社會認為巴基斯坦就是恐怖主義支持者,以此來矮化和孤立巴基斯坦。”
莫迪上台後,印度對巴政策日趨強硬。劉宗義進一步指出,印度近年來對巴基斯坦一直推行“去連字符(de-hyphenation)”政策,旨在打破國際社會將印巴并列視為南亞整體的刻板印象,將印度–巴基斯坦對峙從對外戰略話語中分離出來,讓印度刷亮“南亞主導者”的大國形象。
“但是這次印巴一戰,又把這個‘連字符’重新連上了,說明這麼多年它的這種策略是失敗的。”劉宗義說。
印度希望改善對中關係
26日,中印防長在青島舉行雙邊會見。據中國國防部消息,印度防長辛格表示,印中是不可分割的鄰國,兩國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印方不尋求與中方發生衝突和對抗,願妥善管控分歧,增進溝通互信,推動兩國關係穩步發展。
據印度媒體報道,辛格是2020年中印邊境對峙以來首位訪華的印度防長,他的訪華標誌著雙方在緩和局勢與對話方面持謹慎樂觀態度。
對於當下中印關係的態勢,劉宗義表示:“第一,印度在經濟上離不開中國,它需要中國資本和技術的注入,來實現它的經濟崛起。第二,最近的印巴衝突,讓它認識到和中國之間的差距,不敢惹中國。第三,特朗普上台後,美印關係發生了變化,特朗普要求印度服從,尤其在貿易上服從,而且特朗普不太給莫迪面子,聲稱是他解決了印巴衝突。在大國關係上,目前印度非常被動。它會希望通過改善對中關係來重新贏得美國的重視,獲得戰略博弈的空間。”(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38542&channel=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