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6月21日電 題:《長安的荔枝》從文學到影視 帶動線下荔枝經濟
香港中通社記者吳一帆
以知名作家馬伯庸小說《長安的荔枝》改編的同名電視劇近日在中國央視和網絡平台熱播,劇集呈現的大唐文化韵味廣受好評,同時也帶起一波線下荔枝消費熱潮。

圖為電視劇《長安的荔枝》宣傳海報。圖源:微博賬號“CCTV電視劇”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代詩人杜牧《過華清宮》中的名句在華人世界膾炙人口。馬伯庸正是以此為靈感,創作了小說《長安的荔枝》。作品講述唐代長安城小吏李善德遭人設計,接到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嶺南距長安五千餘里,山水迢迢,而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可為了家人,李善德決心在極限時間和匱乏條件下放手一搏。
電視劇版《長安的荔枝》基本延續原著小說人物形象和情節設計,敘事節奏娓娓道來,又巧妙貫穿戲劇衝突張力,加上考究的服化道、拍攝場景,從而以鏡頭語言還原出一幅廣闊的唐朝風土人情畫卷。從長安往返嶺南,官場、庶民、皇家、胡商,各色性格立體的人物悉數登場,不同的人物關係線索縱橫糾葛。而主人公李善德的“職場經歷”,也令不少觀眾在網絡上幽默地表達了“感同身受”之感。從網友討論看,李善德堅持良知的品性是超越時代的閃光內核,賦予劇集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據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數據,該劇播出後,多項收視數據曾在同期熱播劇中排名第一。
時值荔枝上市的季節,《長安的荔枝》熱播直接促成了中國各地“荔枝消費”熱。據廣東媒體“羊城派”本月11日報道,多個商超生鮮平台數據,今夏某平台上的廣東荔枝成交額同比增長超560%,某大型商超線下門店上周荔枝銷售額環比激增128%;根據某外賣美食平台數據,6月以來,“廣東荔枝”的搜索量較5月環比增長143%,“長安的荔枝同款美食”等相關搜索詞條位於美食榜榜首;更有品牌推出電視劇聯名荔枝禮盒。
《長安的荔枝》的劇集效應也離不開各方力量主動“孵化”IP(有長久生命力和商業價值的知識產權),從而實現影視與消費相互賦能的共贏。
例如,日前《長安的荔枝》北京見面禮上,荔枝主要產地廣東省的文旅部門也上演了一場現實版的“極限運送荔枝”任務:在12小時內將廣東荔枝送至北京。活動場外互動市集上,電視劇出品方之一騰訊視頻設立“大劇助農”攤位,帶來了烏葉、妃子笑等不同品種的嶺南荔枝,並現場引經據典,向觀眾講解荔枝相關的趣味知識、文化典故等。隨著劇集播出,廣東文旅部門近日在網絡平台發起“長安的荔枝就適合邊吃邊看”等話題,以追劇儀式感助力線下荔枝經濟。
《長安的荔枝》熱播還帶動了劇中故事發生地——廣東、西安等地的旅遊熱潮,社交平台上湧現出不少跟著劇集嚐荔枝、遊古都的旅遊記錄或是路線推薦。而劇集播出以來,兩地文旅媒體也多次發布與李善德“運送荔枝”劇情相關的景點介紹,如大唐荔枝鄉、長安驛道等。(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32441&channel=2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