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6月12日電(香港中通社記者 譚暢)香港積極發展綠色金融的勢頭正猛。12日在香港開幕的首屆公路及鐵路國際會議中,香港特區政府再提香港基建投融資優勢,亦有與會者坦言香港基建與金融發展相輔相成。

圖為陳茂波。香港中通社圖片
是次會議匯聚大量來自香港、中國內地,以及英國、瑞士等海外國家及地區的專家學者參會。會議以“建造綠色智慧運輸基建”為主題,重點展示最新相關事件和技術進展,並作為平台,廣吸全球企業、投資和人才。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致辭時指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完善的融資選擇,是世界各地基建項目融資的理想地。作為亞洲領先的綠色債券市場,香港亦正開拓創新金融模式,為基建釋放資金。
以數據來說話,香港基建投融資大有可為。6月初,在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和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特區政府成功定價約270億港元等值的綠色債券及基礎建設債券,涵蓋港元、人民幣、美元及歐元。
是次發行共吸引來自亞洲、歐洲、中東和美洲,超過30多個市場的環球投資者廣泛參與,總認購金額約2370億港元等值,認購額為各類債券發行額的約3.3倍至12.5倍。其中,特區政府還發行了至今最長年期的港元債券,年期30年。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陳維民亦表示,香港的基建和金融方面的卓越成就相輔相成,四通八達的運輸網絡助力香港成為區內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成熟資本市場和世界一流的金融服務,在亞洲及其他地區基建投資方面具有利條件。
據世界銀行相關報告,全球每年需要3.7萬億美元用於發展基建,以跟上經濟及人口在2040年之前的發展步伐。這其中,僅公路的投資便佔三分之一,更不必提鐵路及其他重要交通基建;同時,約60%支出需求都與亞洲有關。
隨著全球積極推進基建發展,陳維民指出,氣候變化問題日益突出,當今世界需要更減碳的基建,相關領域或帶來顯著的長期經濟效益;“可持續”亦將轉化為更高的前期投資,使基建方面可行的財政建設變得更具挑戰性。
那麼,香港該如何發揮金融優勢,在應對挑戰的同時並從中獲益?陳維民提出幾個想法,一是香港可作為基建債務平台,二是香港可成為促進私人資本直接參與基建投資的賦能者。
他表示,香港是區內債務融資中心,佔區內國際債券發行量的三分之一,在支持基建項目方面有豐富經驗。投資者們傾向於投資對基建需求最為迫切的前沿市場項目,因此開發商仍要付出更多努力,以讓私人資本接受風險調整後的回報。亞洲尤其需要更好地調動私人資本,目前該地區私人資本儘佔區內基建資金的10%。(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24322&channel=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