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5月22日電 (記者 張明臻)由廣東省文旅廳、香港特區政府文體旅遊局、廣東省文聯、紫荊文化集團聯合主辦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於5月22日至6月2日在香港會展中心向公眾免費開放。現場展出高劍父、高奇峰、關山月、黎雄才等嶺南畫派名師的160餘件經典作品,展示一百多年間廣東美術的重要成就,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嶄新風貌。

當日眾多藝術家到現場觀展,認為展覽具使命感和歷史性,完整體現出嶺南藝術傳承和發展。
“今天特意提前來看展覽,非常激動非常精彩。” 香港美協主席林天行對中通社記者指出,展覽體現100年來整個嶺南藝術的發展。許多作品,尤其是那些老革命家30年代的木刻作品,能够體現那個時候喚醒國人的愛國精神,充滿力量,今時今日看還是非常感動。

他提到,改革開放後的新藝術家作品,體現出祖國大好河山;今天新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則體現繁榮景象,人民的生活、洋溢的喜悅在畫面上體現出來,整個展覽非常完整的體現出嶺南藝術傳承和發展。“其命惟新”主題也體現了使命感,特別適合廣東省,廣東百年來出了很多改革維新的一代大師。
他提別提到,今天嘉賓證是黎雄才大師的作品,黃山的迎客松,迎客松代表迎客,客人來到非常歡迎很高興的意思,所以特意用這張畫印在媒體證上。
他指出,香港地處嶺南一帶,藝術同根同源。香港藝術愛好者能通過展覽了解到嶺南藝術對他們的滋養;今年又是抗戰勝利80周年,展覽的作品有老一代藝術家用他們的刀和筆來抗戰,觀眾都能看得見感受到,回憶當年,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中國畫學會香港執行會長馬達為的父親與畫展中關山月等多位作家當年都是好友,他自己從小就看著這些名家的作品長大。黎雄才當年創作《迎客松》時,他就在旁邊觀看,畫上的兩個印章,也出自他父親之手,所以這次來畫展,他感覺很親切。
他認為,觀眾可以看到中國畫的演變,怎麼樣從傳統到跟北方畫家之間的溝通,演變成不一樣的樣子。這一次展覽和其他畫展最大不同在於它有歷史性,可以看到整個廣東美術作品的進展、整個進程的脈絡。現在要大灣區融合,最好的融合就是從藝術上大家有共鳴,香港藝術界如何跟廣東省嶺南派一起合作,空間就大了很多。
今年是抗戰80周年,他提到,展覽展出很多高劍父畫的戰爭題材的畫、黃少強畫了很多流民圖。當時因為打仗人都很窮,都在路上討吃的,作品也反映戰爭殘酷的一種表現,可以引起很多人重視。

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副主任皮道堅介紹,展覽從最初的嶺南畫派一直到當下的現當代水墨,有很多優秀的作品,而且都是代表作品,一共有160多件作品,很多是從博物館、美術館等收藏機構借來的珍藏品。這個展覽它不是第一次,曾經在廣東和北京都做過同樣主題的展覽,其命惟新的展覽,這個展覽它向觀眾介紹100年來廣東美術的這樣一種推陳出新,不斷創新的這樣一個過程,也是中國美術的現當代轉換的一個過程。
他特別提到,展覽里很多中國新興木刻版畫作品,魯迅在30年代就提倡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很多廣東版畫家積極投入。魯迅認為文藝是感應的神經、攻守的手足,所以在整個民族危亡時期,那一批廣東優秀版畫藝術家,以畫筆為武器,創造了很多激奮民族精神的作品,對今天有參考和借鑒意義,他要求我們弘揚這樣一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

皮道堅認為,展覽脈絡相當清晰,由嶺南畫派開始,到30年代魯迅所提倡的新興版畫運動;建國初期50年代60年代,在中國美術界有一個叫做廣東現象,廣東出現了一批優秀的美術家,也產生了一批優秀的美術作品,這個在五六十年代全國都產生了影響,這些作品立足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土壤,反映新的時代生活。
他指,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美術又和國際接軌,尤其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現當代水墨由廣東發起,體現了廣東藝術推陳出新的文化精神。就像這個展覽的主題其命惟新,命是天命、天道,意味著一種責任和擔當,惟新就是不斷的創新,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向前推進。
最後一個館體現的是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現代水墨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影響,這個部分和香港關係非常密切,因為現代水墨在台灣和香港很早就發起。他們受西方現當代文化影響,這樣一個創作潮流,對廣東美術起到很大影響。
他回憶90年代中期,在廣州召開了一次走向21世紀的中國現代水墨研討會。那次會議以後,就有了現代水墨、當代水墨這個提法,對內地繪畫產生很大影響。所以這個展覽它是從嶺南派開始,一直到當下的中國現當代藝術,中國的現當代藝術它立足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土壤,延續我們傳統的文脈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創造的,當代藝術向世界展示了另一種現代性,另一種當代性。在這以前我們都認為只有一種現代性、當代性、歐美的現代性和當代性,但是現代水墨運動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一種新的光彩,新的希望。(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1005004&channel=5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