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

(中國兩會)麥家談AI:“未來的眼淚在哪里?機器不知道,作家知道”

2025-03-07

香港中通社北京3月6日電 題:麥家談AI:“未來的眼淚在哪里?機器不知道,作家知道”

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施鑫岳

6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浙江代表團全體會議向媒體開放,出自杭州的DeepSeek讓人工智能成為會上的熱點,中通社記者在會後訪問了同樣來自浙江的小說創作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他自曝“我曾經一天嘗試了20次用AI寫作。”

3月6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浙江代表團全體會議向媒體開放,中通社記者在會後訪問了同樣來自浙江的小說創作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他自曝“我曾經一天嘗試了20次用AI寫作。”(香港中通社記者 陳卓儀攝) 

在當天的開放會議上,話題離不開人工智能、機械制作。記者見到麥家,會後走近好奇問:“會不會擔心AI搶了作家飯碗?”

麥家先是一笑,隨之緊縮眉頭嚴肅說道:我這次確實有這個建議,其中就是提到因應DeepSeek,確實需要在原創上有一定的保護。他認為,DeepSeek或者其他機器有強大的寫作功能,寫出來的文章甚至超過了95%以上的寫作者,尤其是強情節的小說。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麥家自曝出於職業好奇,曾經一天嘗試了20次AI寫作,結果出來的文章“文筆優美,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他開玩笑稱,你不識字,他都可以幫你寫,魯迅的風格、朱自清的風格、郁達夫的風格,30秒就出來了。

但麥家提出,寫作的意義恰恰不是95%,恰恰就是1%,這1%始終是機器達不到的。作為諜戰小說家,麥家直言寫作確實是有手工藝的一面,遣字造句、塑造人物、安排情節,是有技術的一面,“但歸根結底文學創作不是手藝活,關乎心靈,不但有腳步聲,關鍵是有心跳聲,有脈動節奏、脈動強度。”

“人的情緒是千變萬化的,就像天上的浮雲,而這恰恰是我們寫作的1%,機器達不到。”基於親自嘗試AI創作,麥家相信作家存在的意義,就在機器還遠遠無法超越的山峰。

“人和機器的较大區別是,人是有靈魂的。機器是強大的算力創造的,但未來是人創造的。”麥家再以人性的多樣化形容,人有自私自利的一面,機器甚至怎麼自私都不知道,機器不會流眼淚,“他流的眼淚是我們已有的大量作家流下的眼淚,而未來的眼淚在哪里?機器不知道,偉大的作家知道。”

正是對創作的敬畏,作為人大代表的麥家十分關注知識產權保護。他說,以前抄襲文章還有原告,現在關注的話題是,利用機器來寫作有沒有發表的權利?能否用機器寫作掙稿費?這確實需要相關法律認定。(完)

阅读原文:https://www.hkcna.hk/docDetail.jsp?id=100934548&channel=2808

推荐文章
  • upload/20240425110049.png

    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平宜:我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张阿姨”

  • upload/20240425105907.png

    大陆民俗火“出圈”,台湾舆论:创新传承展现旺盛生命力

  • upload/20240425105922.png

    台南这艘百年“王船”找到根了→

热门文章
© 2025 臺海新觀察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taihaifocus@126.com